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快速抛光技术的光学元件材料去除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21:28

  本文选题: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 光学元件 ; 参考:《兵工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精确控制抛光阶段材料去除,实现光学元件的确定性抛光加工,在分析快速抛光原理和快速抛光材料去除机制基础上,从单颗磨粒受力和抛光垫峰点捕获的磨粒数出发,获得量化的单颗磨粒瞬时切除体积和抛光接触区参与有效磨粒数,从而建立一种光学元件快速抛光材料去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材料去除量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抛光液、抛光垫和光学元件实验条件下,材料去除模型的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材料去除量误差可以控制在9%以内。验证了该模型对于光学元件快速抛光技术的适用性,从而可以确定性的控制快速抛光时间和效率。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material removal in the polishing stage and realize the deterministic polishing of optical ele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fast polishing and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fast polishing materials, the force of single abrasive particle and the number of abrasive particles captured at the peak point of polishing pad are analyzed. The instantaneous removal volume of a single abrasive particle and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abrasive particles in the polished contact zone are obtained, and a model for fast polishing material removal of optical elements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material removal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polishing fluids, polishing pads and optical elements, taking the material removal amount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The material removal error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9%.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to the rapid polishing of optical elements is verified, so that the fast polishing time and efficiency can be controlled definitivel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5453) 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13年)
【分类号】:TN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源;用现代方法制造光学元件[J];应用光学;2005年01期

2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2期

3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7期

4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10期

5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11期

6 于允平;;塑料光学元件的发展及应用[J];光学技术;1990年02期

7 ;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2期

8 李瑞琴;;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6期

9 ;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2期

10 ;光学元件[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许乔;胡晓阳;;高精度高阈值光学元件制造[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陈晓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梁景芳;李锡善;;大尺寸高精度平面光学元件的制造和检测[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伟平;;强激光对传输光学元件热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黄祖鑫;胡晓阳;周文超;田小强;;光学元件微吸收特性测量仪研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蓉竹;杨春林;许乔;蔡邦维;;强光系统光学元件波前相位梯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蔡荣;许全益;杨力;伍凡;;高精度同心光学元件制作工艺技术[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邓燕;柴立群;许乔;;强光光学元件波前检测算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9 王占山;张众;吴永荣;陈玲燕;;中子多层膜光学元件研究[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思涛;叶嘉雄;阮玉;徐启阳;郭志霞;;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及其误差分析[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吴宇轩;浅析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N];山西科技报;2011年

2 徐永涛;凤凰光学:光学元件龙头 参股银行[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IBM宣布在激光芯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N];计算机世界;2010年

4 记者 张兆军 通讯员 于万冰;“刻写”世界高精尖[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宋广玉 本报通讯员 陈宁 洪立军;南京英田光学攻克激光可控核聚变瓶颈[N];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亮;光学元件表面污染对负载能力影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师智全;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3 彭志涛;强激光复杂光机组件光学元件激光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4 陈晓苹;延长玻璃质光学元件工作寿命的表面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冯博;惯性约束聚变终端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张蓉竹;ICF系统光学元件高精度波前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聂娅 ;亚波长光学元件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谷勇强;投影光刻物镜光学元件的离子束精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胡春晖;航天高光谱仪光学元件位置误差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旭冬;基于机器学习的终端光学元件损伤识别及分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穆绵;投影法光学元件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文博;大口径快速抛光机设计与相关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4 张兴鑫;基于损耗特性的光学元件表面质量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5 林建兴;超光滑光学元件表面表征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戚子文;基于移相干涉的光学元件位相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许楠楠;圆形光学元件轮廓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8 吕少龙;基于电场和气流的光学表面污染物在位去除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韩丰明;激光清洗光学元件表面污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李阳;超光滑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检测及定量化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94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894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