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采用收拢式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抑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8-05-18 13:33

  本文选题:收拢表面 + 二次电子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针对二次电子谐振倍增引起的微放电效应导致微波部件传输性能降低的现象,提出了一种能显著抑制二次电子的收拢式微陷阱表面结构。首先,通过分类处理弹性背散射、非弹性背散射以及真二次电子出射概率得到平整表面的总二次电子出射特性;然后,采用粒子模拟的方法跟踪二次电子在收拢式陷阱结构内的级联再入射过程,获得收拢式陷阱结构对二次电子的抑制特性,从而得到收拢式表面结构对不同类型出射电子的抑制效果和二次电子能谱变化趋势,以及表面结构参数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和微放电品质因子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收拢式表面使得二次电子产额在各个能量段整体下降,对应的二次电子能谱呈现更集中的趋势。收拢式结构中的矩形宽度对二次电子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而矩形深度能呈线性地提高微放电的品质因子。这种收拢式结构的椭圆水平轴长在最优的情况下比相同孔隙率和深宽比矩形陷阱结构对二次电子发射的抑制效果提高21.2%,同时使微放电品质因子提升24.97%。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microwave components is reduced due to the microdischarge effect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electron resonance multiplication, a kind of closed microtrap surface structur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suppress the secondary electrons is proposed. First, the total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at surface are obtained by classifying elastic backscattering, inelastic backscattering and true secondary electron ejection probability. Particle simulation is used to track the cascade reincidence process of secondary electrons in the trapping structure, and the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electrons by the trapping structure are obtained. The effect of the retractable surface structure on the e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ns and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secondary electron energy spectrum are obtained,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ameters on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electron and the quality factor of the micro-discharg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ractable surface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the secondary electron yield at all energy leve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condary electron spectra show a more concentrated trend. The effect of rectangular width on the secondary electrons in the closed structure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while the rectangular depth energy increases linearly the quality factor of microdischarge. The elliptical horizontal axis length of this kind of closed structur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ctangular trap structure in inhibiting the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by 21.2% and 24.9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ctangular trap structure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国家级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U15372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2944XB)
【分类号】:O4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捚;白春江;王新波;白鹤;胡天存;崔万照;刘纯亮;;一种采用交流激励的微弱非线性电流-电压关系测试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虞阳烨;曹猛;张海波;;金属二次电子发射能谱的表面吸附势垒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3 刘婧;张海波;;混合能量电子辐照聚酰亚胺的带电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4 李韵;崔万照;张 娜;王新波;王洪广;李永东;张剑锋;;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ethod of multipactor in microwave components for high-power space application[J];Chinese Physics B;2014年04期

5 张娜;崔万照;胡天存;王新波;;微放电效应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德甫;微波部件微放电特性及抑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韵;杨晶;崔万照;张洪太;;一种航天器有效载荷新型高功率微波开关[J];微波学报;2017年02期

2 王丹;贺永宁;李韵;;电子束撞击介质表面引发的带电现象分析[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3 彭凯;李晶;张颖军;苏晨;崔万照;;考虑低能电子影响的二次电子修正模型[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4 张恒;崔万照;李韵;王新波;杨晶;;空间微波部件内二次电子累积及其与传输特性的关系[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5 胡天存;曹猛;鲍艳;张永辉;马建中;崔万照;;基于ZnO阵列的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技术[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6 封国宝;曹猛;崔万照;李军;刘纯亮;王芳;;电子辐照电介质样品带电泄放弛豫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7年06期

7 封国宝;崔万照;李军;刘纯亮;;采用收拢式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抑制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8 周水杉;;大功率介质腔滤波器设计[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7年02期

9 张恒;崔万照;;二次电子发射能谱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6年03期

10 鲁国林;李宏军;;介质加载大功率消失模滤波器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煜茹;刘莹;谢拥军;程志华;王新波;李韵;;金属接触非线性引起的无源互调效应的数值分析[J];电子学报;2015年06期

2 叶鸣;吴驰;贺永宁;张鹤;陶长英;邹小芳;;S波段波导同轴转换器的无源互调特性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3 王斌;陈立甲;邱景辉;;无源互调机理模型分析及测试识别方法[J];微波学报;2014年S1期

4 杨晶;崔万照;胡天存;张娜;;纯银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能谱研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4年01期

5 郝致远;汲胜昌;宋莹;;氩等离子体射流对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崔万照;杨晶;张娜;;空间金属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研究[J];空间电子技术;2013年02期

7 叶鸣;贺永宁;崔万照;;基于电热耦合效应的微带线无源互调机理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8 李盛涛;李国倡;闵道敏;赵妮;;入射电子能量对低密度聚乙烯深层充电特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9 曹猛;王芳;刘婧;张海波;;Charging dynamics of a polymer due to electron irradiation:A simultaneous scattering-transport model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Chinese Physics B;2012年12期

10 叶鸣;贺永宁;王新波;崔万照;;金属波导连接的无源互调非线性物理机制和计算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爱根;张健;刘斌;王铁邦;;金属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表达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2期

2 李永东;杨文晋;张娜;崔万照;刘纯亮;;一种二次电子发射的复合唯象模型[J];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3 曾光fs ,胡建华;微通道板玻璃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J];光机技术;1978年00期

4 张自毅,罗乔兴,郭振宇 ,翟应田;一种智能化的二次电子发射参数测试仪[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5 高秀敏,蔡春平;微通道板玻璃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J];应用光学;1998年04期

6 谢爱根,裴元吉,孙红兵,王荣;高能原电子能量与金属的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关系[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8期

7 谢爱根,裴元吉,王荣,孙红兵;提高砷化镓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探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2期

8 谢爱根;郭胜利;李传起;裴元吉;;测量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谢爱根;郭胜利;李传起;裴元吉;;绝缘体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1期

10 李凯;金晓;甘孔银;王汉斌;胡和平;;纳米金刚石薄膜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天海;陈名开;梁添;;基于空间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自动测试系统[A];2010’全国半导体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春城;金剑华;;离子在金属及介质表面感生的二次电子发射[A];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第十届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陈益峰;秦晓刚;柳青;汤道坦;郑阔海;李存惠;史亮;杨生胜;;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理论研究[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猛;胡永宏;柯建林;;氘离子轰击下金属氘化物二次电子发射[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5 武洪臣;王加美;赵青;;等离子体薄膜沉积工艺在微波器件抑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6 冯娜;杨生胜;陈益峰;;不同带电情况下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汤道坦;柳青;秦晓刚;陈益峰;杨生胜;郑阔海;;玻璃盖片二次电子发射对高压太阳阵功率损耗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智企;章爱民;倪杰;孙伯彦;潘海茵;;MgO膜在大气氛中若干物理性质的变化[A];华东三省一市第三届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田立成;石红;李娟;张天平;;二次电子发射对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加速通道鞘层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王金淑;刘伟;杨帆;梁文龙;王亦曼;;稀土-钼/钨基电子发射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泽来;纳秒脉冲下真空沿面放电的二次电子发射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卢其亮;高速离子诱发二次电子发射的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金成;二次电子发射与固体材料静电起电的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薛颖莹;氧化镁二次电子发射体测试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覃海娟;霍尔推力器壁面材料二次电子发射模型及鞘层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彭玲玲;微通道板薄膜打拿极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戴凯;等离子体显示板介质保护层材料表面结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吴群;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装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谢舒婷;微通道板防离子反馈膜电子透射特性[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健;二次电子发射与航天器表面充电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陈佳林;中低能离子致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乔伟男;微通道板打拿极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6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906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