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真实外形人体模型的非均匀电磁场曝露评估

发布时间:2018-05-22 13:51

  本文选题:电磁环境 + 曝露评估 ; 参考:《高压电器》2017年06期


【摘要】:中国新能源的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具有逆向性。为实现电能的长距离传输,相关作业人员需要长期工作于高水平的电磁环境中。为防止过度曝露对健康造成伤害,电磁环境研究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部分之一。针对现有评估中体素人体模型计算代价高以及对真实职业电磁环境非均匀性考虑不充分,文中提出两种实用的评估方法。搭建外形真实的人体模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体内感应量极值与体表所承受的最大曝露水平确定等效的均匀电磁场;基于算术平均法与均方值平均法,确定身体各部分承受的电磁场水平平均值。通过对空心电抗器周围典型非均匀磁场的分析,证明了基于真实外形人体模型,匀场等效法与空间平均法对非均匀电磁场曝露评估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demand of new energy in China is rever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ng distanc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 energy, related operators need to work in high level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prevent excessive exposure from harmful to health,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develop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high calculation cost of human body model and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non-uniformity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n real occupation, two practical evalua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uild a real human body model,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determine the equivalent uniform electromagnetic field based on the maximum exposure level and the maximum exposure level of the body surface; based on the arithmetic average method and mean square average method, Determine the averag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levels to which all parts of the body are subje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around the hollow react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form field equivalent method and the spatial averag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xposure to the non-uniform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proved based on the real human body model.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109,51407129)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EIPE14211,EIPE15211)~~
【分类号】:O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徐禄文;罗鹏;邹岸新;李永明;付志红;;基于矩量法的空心电抗器工频磁场仿真分析[J];高压电器;2015年07期

2 邹岸新;徐禄文;;相序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下工频电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研究[J];高压电器;2015年03期

3 汪泉弟;罗扬;杨帆;褚旭;;超高压输电线下建筑物临近区域三维电场仿真[J];高压电器;2013年10期

4 许丹;马星河;王晨辉;孙岩洲;;500kV输电线路电场强度测量与计算分析[J];高压电器;2013年07期

5 杜华珠;文习山;鲁海亮;姜志鹏;;35kV三相空心电抗器组的磁场分布[J];高电压技术;2012年11期

6 熊长寿;陈涛;杨帆;吴嘀;;考虑变电站内开关设备影响时站内工频电场的计算方法[J];高压电器;2012年11期

7 张伟波;潘宇超;崔志强;张卫东;;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探析[J];中国能源;2012年04期

8 汪泉弟;张艳;李永明;徐禄文;俞集辉;;干式空心电抗器周围工频磁场分布[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改凤;侯鹏飞;徐德光;;基于Ansoft软件的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监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彭陈仡;金立军;张颖瑶;;基于真实外形人体模型的非均匀电磁场曝露评估[J];高压电器;2017年06期

3 刘长武;周建;吴鑫煜;辛晓雨;;室外多功能自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4 李宁;温才权;宋永佳;李佳涵;赵世林;周凯;舒勤;;克服变电站空心电抗器磁场干扰的接地系统设计[J];南方电网技术;2017年05期

5 李永明;杨骏;邹岸新;王洋洋;徐禄文;付志红;;500 kV超高压输电线下山坡周围工频电场分析[J];电测与仪表;2017年06期

6 张志东;刘建月;高若天;薛赵琪;;红外测温技术在干式电抗器接地系统发热检测中的应用[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7年01期

7 蔚芳;赵晶晶;;“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研究生课程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年01期

8 姜志鹏;周辉;宋俊燕;余轶;文习山;;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计算与试验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7年03期

9 罗鹏;杨峰;蔡明月;;考虑接地导体时500kV开关场内的工频电场[J];电测与仪表;2017年03期

10 鲍晓华;张程;胡云鹏;;空心电抗器的复合被动屏蔽结构的电磁性能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杰;刘洪文;周连发;;高阻抗变压器中内置式串联电抗器的仿真研究[J];变压器;2014年12期

2 王恒;范文洁;赵妍;刘晓君;;SVC用TCT型可调电抗器仿真分析[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4年03期

3 孙新年;于佰建;;快速响应磁控电抗器在光伏电站的应用[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4年02期

4 刘媛;董明;吴雪舟;任明;王丹凤;雷永红;;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抗震特性仿真分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年02期

5 程汉湘;何绍洋;黄超宪;;磁控电抗器的电磁特性分析[J];变压器;2013年08期

6 蔡重凯;陈晓宇;金百荣;李电;洪金琪;李云飞;;特高压串补电容器内熔丝试验研究[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3年02期

7 李永明;范与舟;徐禄文;;超高压输电线路铁塔附近地面工频电场仿真分析[J];电网技术;2013年03期

8 汲广;谢超;石延辉;;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滤波器电抗器故障分析[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3年01期

9 赵达;梁琮;陈绍彬;;完全谐波状态下电抗器的电流稳定性问题[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3年01期

10 黄韬;吕建红;彭继文;文远芳;倪园;;基于矩量法的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实测与计算分析[J];高压电器;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德林;关于组织等效人体模型的材料和制作[J];中国辐射卫生;1996年04期

2 林大全;万死不辞的英雄替身——模拟人[J];科学中国人;2002年10期

3 刘佳;袁中凡;林大全;;数据挖掘在辐照人体模型等效性判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4 良明;橡塑聚胺脂人体模特制作方法[J];今日科技;1994年04期

5 张春红;林大全;;探析我国仿真人体模型中的仿生技术[J];机械;2009年01期

6 海峰;;移魂换体[J];科学大观园;2009年06期

7 孙喜英;;国内外人体计测与服装人体模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8 王恒;姜楠;;基于CATIA二次开发的人体模型关节驱动系统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翩;;做的是中国“假人” 用的是一生真情——记“中国模拟人之父”林大全[J];科学中国人;2012年23期

10 晏群;盛亮;;基于VC的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系统的建立与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大全;王远库;王鹏;;发展仿真人体模型技术,,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仿真人体模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李德坚;闫秀华;;双刚体“晚旋”人体模型的设计制作与初步实验[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3 闾坚强;;带主动发力的多质量弹簧人体模型及其弹跳的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李月凤;王晨光;高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2D人体模型座椅仿真设计实现[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鹏;周前祥;;数字人体模型的工作空间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红军;张炜;张红梅;;虚拟人体模型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侯莉莉;杨子田;张文斌;;关于个性化三维人台模型的建立[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钱凯;于伟东;;人体缩放模型[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燕;首个数字儿童人体模型正在研发[N];中国质量报;2011年

2 记者 钱铮;日本开发出会“喊疼”的人体模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雁;来自伦敦的低碳“桃花源”[N];法制日报;2010年

4 编译 子非;欧洲套娃探测太空[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孙志超 编译;3D印刷:印刷业的新思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殿勇;基于人体模型构建的无标识运动捕捉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黄新;个性化人体模型与肢体协同运动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郁佳荣;基于物理的实时人体皮肤变形[D];浙江大学;2007年

4 胡芝兰;静态图像中基于MF-OAR人体模型的上半身姿势估计[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博;基于人体基本信息的虚拟人实时生成[D];浙江大学;2015年

2 危傲;面向无线体域网的数字化3D人体模型及其简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素芳;基于WEB的三维服装试穿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4 许长龙;儿童测试假人与人体模型动态响应差异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邱俊佳;基于人体模型的上下楼梯动作的生成与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银辉;三维服装参数化造型技术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7 黄璐宸;三维虚拟试衣中若干关键预处理算法的设计和实现[D];南京大学;2017年

8 梁安慧;变姿态人体模型的电磁剂量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艳淑;基于人机工程学评价与仿真的人体模型建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董雪峰;网络环境下试衣人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2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922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