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入对N型纳米硅薄膜微观结构及光电特性影响(英文)
本文选题:氮掺入 + 拉曼光谱 ; 参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2期
【摘要】: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通过改变NH_3流量制备出不同含氮量N型富硅氮化硅硅薄膜。利用Raman散射、红外吸收、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及暗态I-V测量等技术分析了氮掺入对薄膜微观结构以及光电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NH_3的增加,薄膜由微晶硅向纳米硅结构转变,薄膜中晶粒尺寸减少,晶化度降低,微观结构有序性降低,所对应薄膜光学带隙增大,而带尾分布变窄。同时,红外吸收谱分析表明,Si—N键合密度增加,P掺杂受阻。暗态I-V测量显示,薄膜电导率随着NH_3掺入整体较微晶硅降低,但随NH_3增加,电导率受到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特征共同作用先降低后变大,揭示了影响薄膜电导率的机制存在一定的竞争,然而过高的非晶网络结构将增大载流子的复合导致薄膜电导率显著降低。
[Abstract]: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was used to prepare N-type silicon nitride films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content by changing NH _ S _ 3 flow rate. Raman scattering, infrared absorption,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and dark I-V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itrogen incorpora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NH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in film changes from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o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he grain size decreases, the crystallinity decreases, the order of microstructure decreases, the optical band gap increases and the band tail distribution becomes narrower.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Si-N bond density is blocked. Dark I-V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films decreas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NH3,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NH3, the conductivity was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ity and carrier concentrati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some competition in the mechanism affecting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films, however, the high amorphous network structure will increase the composition of carriers,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film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凝聚态和材料物理中心;
【基金】: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51572008)
【分类号】:O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硅薄膜人工肺[J];生物学通报;1980年02期
2 何宇亮;纳米硅薄膜[J];物理;1991年01期
3 王金良,徐刚毅,王天民;掺杂纳米硅薄膜的生长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吴振球;刘洪庆;陈万湘;;利用激光分解硅烷获得硅薄膜[J];激光与红外;1980年12期
5 吴振球,刘洪庆,陈万湘;利用激光分解硅烷获得硅薄膜[J];物理;1981年09期
6 杨静然,彭桂芳;脉冲激光诱导蒸气沉积硅薄膜[J];科学通报;1986年13期
7 徐刚毅,王天民,何宇亮,马智训,郑国珍;纳米硅薄膜的低温电输运机制[J];物理学报;2000年09期
8 郝会颖,孔光临,曾湘波,许颖,刁宏伟,廖显伯;非晶微晶两相硅薄膜电池的计算机模拟[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9 李世彬;吴志明;李伟;于军胜;蒋亚东;廖乃镘;;氢化硅薄膜的晶化机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10 王君雄;丁建宁;程广贵;袁宁一;何宇亮;坎标;潘海滨;;掺磷纳米硅薄膜的制备及介观力学性质与介观接触电阻的研究[J];真空;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群超;耿新华;张建新;张德坤;孙建;任慧志;吴春亚;;硅薄膜P型掺杂特性的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军峰;陈强;张跃飞;刘福平;刘忠伟;;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氧化硅薄膜的质谱诊断研究[A];2008年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十二届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电子束焊接学术交流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离子源学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2008年全国高能束加工技术研讨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届粒子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国华;陶明德;谭辉;曲凤钦;韩英;;非晶碳化硅薄膜和非晶——硅薄膜的拉曼散射研究[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4 朱亚滨;王志光;孙建荣;姚存峰;魏孔芳;申铁龙;庞立龙;盛彦斌;崔明焕;李远飞;;纳晶硅薄膜的离子辐照改性研究[A];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徐飞;肖志松;程国安;曾宇昕;张通和;顾岚岚;;高浓度铒掺杂富硅氧化硅薄膜近红外光发射[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江兴流;何宇亮;韩丽君;赵静秋;宋志敏;陈思富;李国华;汪兆平;;纳米硅薄膜及其发光特性[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程正喜;李媛;陈永平;马斌;赵利;;黑硅薄膜的电学输运特性[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鹏云;吴静;宋巧丽;王德真;;用尘埃等离子体沉积碳化硅薄膜的研究[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邓加军;陈强;;掺硼对纳米硅薄膜的光带隙的影响[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杨沁玉;刘磊;丁可;郭颖;徐金洲;张菁;;常压等离子体聚合纳米多孔氧化硅薄膜结构与CL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将硅薄膜光伏气体供应延伸到最终使用点[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林德电子亚洲太阳能市场发展部经理 陈慧玲;气体供应对硅薄膜电池制造及成本控制至关重要[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记者 姜鹏飞 通讯员 邵坚;上澎太阳能智能硅薄膜电池项目正式启动[N];嘉兴日报;2011年
4 记者 薛伟;确保宏威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早日建成投产[N];东莞日报;2011年
5 杨敬贺 肖隆福;宏威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奠基[N];东莞日报;2011年
6 张亮;美缩微冰箱让庞然大物失温[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毛黎;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有新法[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艳丽;硅基薄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世彬;氢化硅薄膜的制备、特性及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磊;晶硅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朱红兵;双旋转靶共溅法制备和研究掺铝氧化锌薄膜及其在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凡达;生物芯片基底材料纳米硅薄膜超快动力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何海杰;射频、甚高频磁控溅射沉积硅薄膜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程自亮;氢化非晶/纳米晶硅薄膜的PECVD法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邓黎杰;氢化纳米硅薄膜准分子激光诱导晶化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莉;PECVD制备掺杂纳晶硅薄膜的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孙家祥;化学气相沉积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绪武;铕掺杂富硅氧化硅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硅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陈海霞;纳米复合掺杂氧化硅薄膜的光电特性及机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侯硕;离子注入法制备富硅氧化硅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6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02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