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便携式 生物电阻抗 脑电信号 心电信号 嵌入式STM32
【摘要】:生物电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 BEI)、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以及心电(Electrocardiogram, ECG)信号是生物重要的三种电信号,能够为监测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目前生物健康参数传统的测量方式大多是利用医院大型仪器测得,虽然精度较高,但操作复杂、专业性强、测量成本高的缺点阻碍了这些仪器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因此有必要设计便携式生物信号测量系统。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进行了设计、制作和测试,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对关于生物电阻抗、脑电信号及心电信号的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的硬件框架。2、分析了相关元器件的优缺点,确定了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中的核心芯片(模块)和平台,其中电阻抗测量模块、心电信号测量模块、脑电信号测量模块分别采用的核心芯片为AD5933、BMD101、TGAM模块,无线蓝牙收发模块采用芯片BLK-MD-BC04-B,总控平台采用嵌入式数据处理平台STM32。3、设计了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并分析工作原理,设计了电路图并制作了PCB印刷板,最后进行了系统集成。4、设计了测量系统的软件。分析了主要功能模块的软件流程及核心代码。5、在实现了测量系统的软硬件集成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包括阻抗测量模块的激励信号、阻抗测量模块、心电信号测量模块输出结果及比较分析、脑电信号测量模块输出等。实验结果表明,激励信号由50KHz步进到100KHz的各扫描频点上,实际输出频率与目标频率的误差最大不超过2.9%,最小可达1.8%;在对2R-1C模型的复阻抗测量中,阻抗测得的幅度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20%,相位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2.00%;心率信号测得的平均心率最大差值不超过2次;脑电信号能正常采集到专注度、放松度、原始脑波等信号参数,并有较稳定输出。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可行的,能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便携式 生物电阻抗 脑电信号 心电信号 嵌入式STM32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23;R3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生物电参数测量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11-16
- 1.2.1 国外发展现状11-13
- 1.2.2 国内发展现状13-16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16-18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
- 1.3.2 本文章节安排与介绍16-18
- 第二章 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设计18-29
- 2.1 生物信号测量系统分析18-19
- 2.2 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方案选择19-21
- 2.3 基于AD5933芯片的电阻抗测量电路21-25
- 2.4 基于BMD101芯片的心电信号测量电路25-26
- 2.5 基于TGAM模块的脑电信号采集测量电路26-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29-43
- 3.1 测量系统软件总体结构29-30
- 3.2 软件开发环境30-32
- 3.2.1 软件开发环境KeilMDK的配置30-31
- 3.2.2 软件下载平台MCUISP的参数设置31-32
- 3.3 基于AD5933的生物电阻抗激励信号生成软件的设计32-37
- 3.3.1 信号产生软件设计32-35
- 3.3.2 激励信号参数的写入35-37
- 3.4 基于TGAM1_R2.4A脑电信号测量的软件设计37-39
- 3.5 基于BMD101的心电信号测量的软件设计39-41
- 3.6 无线蓝牙收发及信号显示软件设计41-42
- 3.7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43-52
- 4.1 系统性能测试平台介绍43-45
- 4.2 系统主要模块性能测试实验45-51
- 4.2.1 复阻抗测量激励信号电路性能测试45-46
- 4.2.2 复阻抗测量结果测试46-47
- 4.2.3 心电信号测量模块性能对比测试47-49
- 4.2.4 脑电信号测量模块性能测试49-51
- 4.3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2-54
- 5.1 全文工作总结52
- 5.2 本文工作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清;眼睛微动测量系统设计及实现[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4年01期
2 张立新;黄晋英;;基于压电陀螺的测量系统设计及滤波处理[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3 陈栋;黄云;张斌;杨开勇;;透反射率自动化测量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4 李妍;;水温测量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5 张为;;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0年03期
6 邱法聚;丁高耀;沈峥;;基于GeoCOM接口技术的智能测量系统设计开发[J];测绘技术装备;2013年01期
7 汤俊芳;张立华;刘敬科;;基于STC12C5A60S2的多功能测量系统设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黄华,袁支润,胡茂清,康振黄;血液的交流电导特性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年02期
9 吴汉权;万宇杰;;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9期
10 徐桂云,谢晨;基于图像处理的摩擦磨损实验磨斑测量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希萌;蒋立辉;;基于互相关法的超声波风速测量系统设计[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2 黄辉;沈小林;;高精度转台转角测量系统设计[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梁向辉;沈安文;景欣;徐颖齐;;在线激光扫描二维测量系统设计[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志辉;康绍峥;李宁;张兴唐;;无线数字式倾角测量系统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蒋聪明;常瑞敏;王建军;夏文友;;PMD-Ⅱ型金属管道内α污染测量系统设计[A];第九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任睦泉;原明亭;;基于C8051F020的射频信号强度测量系统设计[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红;周越;;基于SHT11的数字化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8 谢俊;朱武;刘智民;刘胜;胡纯栋;;DNB功率测量系统设计[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闻明;张策;;基于MEMS三轴传感器的振动测量系统设计[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10 练德幸;赵修良;刘丽艳;李宗伦;曹光辉;毛万冲;;基于PLC的β射线吸收法粉尘浓度测量系统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涛;复杂型面结构件的质量质心测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郑江涛;角度同步精度测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冯晓晓;水下爆破振动信号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州;电梯运行曲线测量系统设计与数据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5 丛楠;航空燃油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关振南;固体颗粒及加温加压液体辐射物性测量系统设计与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浩;便携式多参数生物信号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西大学;2016年
8 王锋;爆炸参数测量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6年
9 徐真真;数字化电磁感应测量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逄永涛;自由曲面三维激光测量系统设计与开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6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0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