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脉冲码调制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的影响和分析
本文关键词:光脉冲码调制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的影响和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 光脉冲编码 差分脉冲对 混合脉宽编码 数字图像处理
【摘要】: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BOTDA)是一种分布式传感技术,可以测量光纤上每一点的温度和应力,因此在桥梁、大坝、油气管道和铁路的健康监测上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提高BOTDA在长距离监测中的信噪比,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编码技术。通过对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编码技术对BOTDA的影响,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深入研究了编码对信噪比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系统信噪比,研究了一种新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案,并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得到了验证。首先介绍了BOTDA的传感原理,研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发生原理,并在MATLAB中建立BOTDA仿真模型。介绍了一种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最常用方法,即差分脉冲对技术(Differential Pulse-width Pair,DPP),并且在理论上进行了推导,最后在仿真和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其次,介绍了基于BOTDA的常用三种编码技术Simplex、Hadamard和Golay,对三种编码技术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同时对比分析了这三种编码方式的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Golay编码效果。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BOTDA系统性能,在采用差分脉冲对(DPP)技术基础上提出与双极性编码结合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法,通过仿真发现其信噪比相比原始方法提高4倍。还搭建BOTDA系统平台对提出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脉宽编码方法能有效提升BOTDA系统的信噪比。最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BOTDA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并比较了两种常用的数字图像算法,即高斯算法和非局部平均算法,验证了数字图像算法对信噪比的提升。
【关键词】:布里渊光时域分析 光脉冲编码 差分脉冲对 混合脉宽编码 数字图像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3 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12-14
- 1.3.1 本课题主要工作12
- 1.3.2 论文结构安排12-14
- 第2章 光纤中基于布里渊效应传感的原理14-23
- 2.1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14-17
- 2.1.1 布里渊散射原理14-15
- 2.1.2 布里渊增益谱15-17
- 2.2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17-18
- 2.2.1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17-18
- 2.2.2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18
- 2.3 布里渊受激散射效应建模与仿真18-21
- 2.3.1 长距离稳态模型18-20
- 2.3.2 瞬态模型20-21
- 2.4 针对BOTDA的空间分辨率提高方法21
- 2.5 本章小结21-23
- 第3章 应用于传感系统的编码技术23-35
- 3.1 传感系统编码原理23
- 3.2 基于线性编码的光脉冲编解码技术23-28
- 3.2.1 基于BOTDA的线性编码方法24-25
- 3.2.2 Simplex编码和Hadamard编码25-26
- 3.2.3 仿真结果和分析26-28
- 3.3 基于相关互补编码的光脉冲编解码技术28-32
- 3.3.1 基于BOTDA的相关互补码编解码方法28-29
- 3.3.2 Golay编码及仿真29-31
- 3.3.3 Golay编码实验与分析31-32
- 3.4 脉冲调制讨论32-33
- 3.4.1 脉冲强度对BOTDA的影响32
- 3.4.2 脉冲宽度对BOTDA的影响32-33
- 3.5 本章小结33-35
- 第4章 基于DPP的双极性混合编码原理及仿真35-44
- 4.1 DPP与编码的结合应用35-36
- 4.2 结合DPP的双极性混合编码36-37
- 4.3 混合脉宽Golay编码37-40
- 4.3.1 混合脉宽Golay编码的信噪比分析37-39
- 4.3.2 混合脉宽Golay编码仿真与讨论39-40
- 4.4 混合脉宽Hadamard编码40-43
- 4.4.1 混合脉宽Hadamard编码信噪比分析40-42
- 4.4.2 混合脉宽Hadamard编码仿真与讨论42-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第5章 基于DPP的双极性混合编码实验与分析44-52
- 5.1 实验系统44-45
-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45-48
- 5.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结果优化48-51
- 5.3.1 高斯平滑算法48-49
- 5.3.2 非局部平均算法49-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与展望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忠根;任蕾;陈红亮;;系统状态变量分析和系统时域分析的关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04期
2 燕庆明;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新讲法[J];电工教学;1992年02期
3 王继先,叶翠珍;基于卷积技术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杨忠根;任蕾;陈红亮;;基于因果微积分定理讨论时域分析和s域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林继尧,王定中,李于凡;电路时域分析初始条件的教学[J];电工教学;1998年01期
6 钱祖平;许渊;邵尉;陈金;;基于高阶谱和时域分析的电台稳态特征提取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7期
7 刘子英;dε(t)/dt=δ(t)在时域分析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张姝;对《电路时域分析初始条件的教学》一文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年03期
9 张文科;;AGC电路的时域分析[J];电视技术;1987年08期
10 齐琳;;基于连续时间LTI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仿真[J];科技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肖霞;;对普通话中边音的感知时域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2 刘航杰;李浩泉;;长距离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黄广连;张钧;;同轴线中对称圆模片的时域分析[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7年
4 卿前志;张志田;陈政清;;桥梁颤振稳定峡谷效应时域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刘春华;项海帆;顾明;;汕头海湾大桥的抖振时域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源;光脉冲码调制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的影响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卿前志;桥梁颤振时域分析及程序实现[D];湖南大学;2011年
3 顾向阳;大跨度悬索桥颤振时域分析及静风稳定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国庆;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罗棋少;基于三维流场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风荷载数值模拟及抖振时域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6 刘胤虎;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抖振时域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晋媛;大跨度斜拉桥线性抖振时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赵博文;山区风环境数值模拟与高墩刚构桥风致抖振时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平毫;大跨连续刚构桥抖振时域分析及程序实现[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李宁;大跨度悬索桥风致抖振时域分析与涡振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09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0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