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3:17

  本文关键词: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高速 无线个域网 路由协议 吞吐量 时延


【摘要】:随着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日益增加,超高速数据通信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由于高频段的空气衰减很大,传输距离较短,限制了网络的性能。目前关于超高速无线个域网路由协议的研究还很少,这严重影响了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提出两种适用于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的路由协议,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现有的两个无线个域网通信中,网内通信由于业务量不均衡,存在空闲时隙浪费的问题;网间通信在公共时隙的分配中,存在时隙分配不灵活,以及网间通信时延大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路由协议——LMRP(Low-delay Multi-hop Routing Protocol),包含启用空闲时隙和自适应时隙划分机制。启用空闲时隙机制可以缓解时隙的浪费现象,增加网络的吞吐量;通过自适应时隙划分机制,大大减少了网间数据通信的时延,同时减少了网络中的时隙申请开销。2.在现有的无线个域网网内数据通信中,由于用于计算网内多跳路径所采用的节点负载没有及时更新,存在计算所得的多跳路径不是最优的问题,影响网络的性能;在多跳并行传输的时隙分配中,由于数据传输时每个超帧只能传输多跳路径中的一跳,降低了信道时间分配时段的时隙利用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络的网内多跳并行传输的路由协议——IMHCT(Improved Multi-Hop Concurrent Transmission),包含更新负载的路径选择机制和帧内多跳并行机制。更新负载的路径选择机制可以使网络协调器选择出更优的多跳路径,增加网络的吞吐量,降低时延等;通过帧内多跳并行机制,提高了信道时间分配时段的时隙利用率,提升了网络的吞吐量,极大的减少了网内多跳的时延。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并指明下一步超高速无线个域网路由协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超高速 无线个域网 路由协议 吞吐量 时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2
  • 注释表12-13
  • 第1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现状14-15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5-17
  • 第2章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及其路由协议概述17-28
  • 2.1 太赫兹波及其特点17-21
  • 2.1.1 太赫兹波特性17-19
  • 2.1.2 太赫兹波的应用领域19-21
  • 2.2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简介21-24
  • 2.2.1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结构简介21-22
  • 2.2.2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超帧结构22
  • 2.2.3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特点22-23
  • 2.2.4 超高速无线网络节点的特性23-24
  • 2.3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路由协议24-27
  • 2.3.1 网内通信24-26
  • 2.3.2 网间通信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一种低时延超高速无线个域网路由协议28-48
  • 3.1 网络模型28-29
  • 3.2 问题描述29-30
  • 3.3 LMRP协议新机制30-33
  • 3.4 LMRP协议操作步骤33-34
  • 3.5 OPNET仿真工具简介34-36
  • 3.5.1 OPNET仿真工具特点34-35
  • 3.5.2 OPNET仿真建模过程35-36
  • 3.5.3 OPNET通信仿真机制36
  • 3.6 LMRP协议仿真建模36-41
  • 3.6.1 网络模型36-37
  • 3.6.2 节点模型37-38
  • 3.6.3 路由层进程模型38-39
  • 3.6.4 MAC层进程模型39-41
  • 3.7 仿真验证41-47
  • 3.7.1 仿真统计量定义41-42
  • 3.7.2 仿真参数设置42-43
  • 3.7.3 仿真结果及分析43-47
  • 3.8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一种高吞吐量超高速无线个域网并行路由协议48-61
  • 4.1 网络模型48-51
  • 4.1.1 多跳选择标准48-49
  • 4.1.2 并行传输机制49-51
  • 4.2 问题描述51
  • 4.3 IMHCT路由协议新机制51-53
  • 4.4 IMHCT路由协议操作步骤53-54
  • 4.5 IMHCT路由协议仿真建模54
  • 4.6 仿真验证54-60
  • 4.6.1 仿真统计量定义55
  • 4.6.2 仿真参数设置55-56
  • 4.6.3 仿真结果及分析56-60
  • 4.7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结束语61-63
  • 5.1 全文总结61-62
  • 5.2 未来工作62-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国忠;申彦春;刘影;;太赫兹技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年08期

2 侯海燕;符志鹏;李光大;杨建英;麻开旺;;太赫兹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5年02期

3 梁培龙;戴景民;;太赫兹科学技术的综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年06期

4 REN Zhi;CAO Ya-nan;ZHOU Xun;ZHENG Yuan;Chen Qian-bin;;Novel MAC protocol for terahertz ultra-high data-rate wireless networks[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3年06期

5 王成;刘杰;吴尚昀;邓贤进;何晓英;;0.14THz 10Gbps无线通信系统[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1年03期

6 姚建铨;;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刘盛纲;钟任斌;;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姚建铨;迟楠;杨鹏飞;崔海霞;汪静丽;李九生;徐德刚;丁欣;;太赫兹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激光;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1010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10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3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