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图的模拟迭代译码技术
本文关键词:基于因子图的模拟迭代译码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因子图 电路动态行为 晶体管失配效应 混合行为/结构模型
【摘要】:高性能信道编码如LDPC,已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而高性能带来的高处理复杂度与处理功耗已成为制约通信系统终端小型化的瓶颈之一。模拟迭代译码技术以其极低的单位信息量处理功耗等特点重新进入研究者视线,为进一步降低译码器处理功耗、提高速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与数字译码电路对比,目前已实现的模拟译码样品已经在功耗效率上展示出显著提高,并且仅带来很小的纠错性能损耗。但是所有这些译码器实现仅限于非常短的字组长度,整个研究还处于概率验证阶段,不适合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更加合理的译码器分布式行为模型。由于实际模拟电路的尺寸比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对高复杂度的解码器实现获取电路性能的可靠估计。电路级仿真限制在整体模拟解码器的子模块,只有很小的模拟解码器可以仿真一些选定的解码配置。缺少更详细的系统性能评价,特别是在误码率方面,因此需要依靠高层次的仿真模型,同时需要捕获足够详细的模拟解码器的主要特征,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更方便系统级规范的仿真。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和积算法的模拟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译码器的混合行为/结构模型,重点考虑晶体管失配效应和电路动态行为两大实际因素。将晶体管级别参数和系统级别特性联系起来,该模型可用于估算模拟解码器的系统性能和提供复杂的解码电路的优化准则。本文并以(40,16)线性分组码为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可靠地预测系统性能。最后进行了建模验证,证明该模型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因子图 电路动态行为 晶体管失配效应 混合行为/结构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13-15
- 第2章 模拟迭代译码技术15-38
- 2.1 因子图15-21
- 2.1.1 因子图的定义15-16
- 2.1.2 因子图中的局部函数16-21
- 2.2 和积算法21-23
- 2.3 概率门电路的实现23-29
- 2.3.1 信号加法26-27
- 2.3.2 核心电路——矩阵乘法电路27-28
- 2.3.3 归一化概率函数电路28-29
- 2.4 软逻辑门电路实现29-33
- 2.4.1 软逻辑门网格表示30-31
- 2.4.2 软异或门电路31-32
- 2.4.3 等效门电路32-33
- 2.5 基本电路模块之间连接33-36
- 2.5.1 电流镜33-34
- 2.5.2 电流形式连接问题34-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模拟迭代译码电路混合行为模型建模38-63
- 3.1 模拟译码电路动态行为分析39-47
- 3.1.1 基于概率计算的信号处理算法动态行为仿真模型设计39-42
- 3.1.2 基于概率计算的信号处理算法动态行为仿真模型验证42-43
- 3.1.3 相同延时的仿真结果43-45
- 3.1.4 随机延时仿真结果45-47
- 3.2 模拟译码电路模型处理延时分析47-48
- 3.3 晶体管失配效应48-57
- 3.3.1 晶体管电路输入电压与对数似然陈述49-51
- 3.3.2 单晶体管不匹配51-52
- 3.3.3 基本矩阵晶体管失配效应52-53
- 3.3.4 计算和建模整个和积模块电路的失配效应53-57
- 3.4 模拟迭代译码电路的混合行为/结构模型57-58
- 3.5 仿真结果分析58-61
- 3.6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译码器行为模型验证平台设计63-73
- 4.1 LDPC码概率计算模拟译码器测试原理63-67
- 4.2 测试内容67-69
- 4.2.1 电路时序68
- 4.2.2 测试方案68-69
-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69-72
- 4.3.1 建立时间69-70
- 4.3.2 误码率70-72
- 4.4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丰奎;李兵兵;葛建华;刘鹏;;比特交织迭代译码系统的迭代控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9期
2 庞永强;张长明;王毅军;;一种简单的Turbo码的迭代停止判据[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6年06期
3 汪汉新;陈少平;朱翠涛;;Turbo-CRC码的设计与仿真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28期
4 冯云飞;李建平;;基于软判决反馈迭代译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方案[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宫丰奎;葛建华;李兵兵;刘鹏;;比特交织编码及迭代译码系统的标识映射设计及性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2期
6 孙锦华;李自义;;SCCPM中基于平均外信息交换的迭代停止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徐衡平,潘晟,赵勋,戎蒙恬;Turbo码中迭代译码的迭代终止准则研究[J];电讯技术;2001年06期
8 张建勇;延凤平;;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标识映射的对称性研究与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1期
9 杜海明,付永庆;一种新的Turbo码译码的迭代停止判决[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10 王云江;白宝明;王新梅;;量子稀疏图码的反馈式迭代译码[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旦峰;李文意;;一种有效的Turbo码迭代停止判决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昕;王长林;;Turbo码在CDMA2000中的性能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谭明新;徐根深;;Rayleigh信道上比特交织、迭代译码的格码调制[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征;数字通信中的低复杂度迭代译码及迭代系统测试[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谢恺;现代码中迭代译码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宫丰奎;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的调制解调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郑贺;LDPC码和GLD码的软判决迭代译码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张睿;BICM-ID技术及其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杨剑啸;迭代译码和迭代均衡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姚如贵;无人机系统高速数据链中Turbo-OFDM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涵月;基于因子图的模拟迭代译码技术[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郑江;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的接收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李璋;迭代译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伟利;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匡凡;Turbo码迭代译码中的提早判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杨建华;Turbo码迭代译码过程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李波;Turbo迭代译码收敛性能的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吴宁;PA码的迭代译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伍佳佳;交叠编码及其软判决迭代译码的原理与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冯秀川;迭代译码的高性能纠错码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61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6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