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及夜视兼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及夜视兼容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温加固 分区ITO加热片 OLED夜视兼容 主客体掺杂
【摘要】:显示器作为人机交互的载体,是信息显示包括文字显示和图像显示的主要设备,是特种显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平板显示中的液晶显示器是目前最成熟的显示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新型的显示设备,但LCD存在低温等恶劣环境中无法稳定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及OLED在夜视兼容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本文围绕LCD在低温加固以及OLED在夜视兼容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2个方面:(1)将ITO玻璃基片作为LCD加热片,通过ANSYS软件分析其温度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制备分区ITO加热片,研究加固型电极材料并将其应用到加热片中。对大尺寸LCD模块低温加固设计,通过加热片5个非等分分区,功率占空比的调节,以及反馈调节机制的引入,优化了LCD温度场分布,实现了大尺寸LCD快速启动和温度场均匀。在加载电压为270v,前期占空比为12%,后期占空比为6%时,能够使大尺寸LCD在300s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并且能够将大尺寸LCD温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5℃),同时各区域中心部分的温差保持在2℃以内。(2)提出利用红光材料LT-N740来改善OLED器件夜视兼容性能。针对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的光谱和能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分析,对主客体掺杂材料的器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以氯苯为溶剂器件的稳定性更好,且亮度更高。2)器件的空穴注入能力大于电子的注入能力,是空穴主导型器件。3)电子传输层厚度越低,电流密度越高。研究器件在主客体材料不同掺杂浓度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掺杂浓度比的增加,器件的亮度和电流密度增加,当掺杂浓度比为8%时,器件的性能较其他掺杂比有很大提高。器件的发光光谱较少分布在夜视兼容波段内,该技术在军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低温加固 分区ITO加热片 OLED夜视兼容 主客体掺杂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73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6
- 第一章 绪论16-22
- 1.1 引言16-18
- 1.2 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技术及夜视兼容研究的重要性18-19
- 1.3 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技术及夜视兼容的研究现状19-20
-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任务20-22
- 第二章 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及夜视兼容应用基础22-35
- 2.1 引言22
- 2.2 LCD低温加固22-23
- 2.2.1 LCD低温加固设计22-23
- 2.2.2 ITO薄膜的基本特性23
- 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知识23-31
- 2.3.1 器件分类23-26
- 2.3.2 有机电致发光的理论模型26-28
- 2.3.3 OLED器件能量转移机制28-30
- 2.3.4 主客体材料的选择30-31
- 2.4 磷光器件设计31-32
- 2.4.1 磷光器件的能带耦合31-32
- 2.4.2 磷光器件各层功能层的厚度选择32
- 2.4.3 有机功能层层数选择32
- 2.5 表征OLED的性能参数32-34
- 2.6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加热片的设计和制备35-50
- 3.1 引言35
- 3.2 加热片模拟35-36
- 3.3 加热片的制备36-39
- 3.3.1 基片的清洗36-37
- 3.3.2 刻蚀油墨的丝网印刷37-38
- 3.3.3 高温刻蚀38
- 3.3.4 清洗和检测38-39
- 3.4 电极制备39-48
- 3.4.1. 电极材料选择40-42
- 3.4.2 电极制备工艺42-43
- 3.4.3 电极性能测试43-45
- 3.4.4 电极引出加固45-46
- 3.4.5 加热片制备46-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特种平板低温加固研究50-56
- 4.1 引言50-51
- 4.2 ITO加热片测试分析51
- 4.3 模块分析51-52
- 4.4 模块加热设计52-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五章 夜视兼容OLED器件的研究56-64
- 5.1 引言56
- 5.2 研究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性能56-58
- 5.2.1 主客体材料光谱分析56-57
- 5.2.2 主客体的能级测试分析57-58
- 5.3 夜视兼容OLED的制备58-59
- 5.4 夜视兼容OLED器件的研究59-62
- 5.4.1 溶剂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59-60
- 5.4.2 单空穴/电子层器件电流密度的研究60-61
- 5.4.3 不同浓度掺杂比下器件性能的研究61-62
- 5.5 本章小结62-64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64-66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琉;;计算机加固技术综述[J];电子工程师;2006年12期
2 王全礼;;浅谈庄浪河大桥加固[J];甘肃科技纵横;2013年05期
3 刘跃军;周安;;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加固前、后性能对比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9年01期
4 陈华;;增加腹板加固技术在某箱型梁桥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2年03期
5 陈艳;电信机房楼面的加固设计简介[J];邮电设计技术;2002年12期
6 王德春;;NCI/BJG0520A微机的半加固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1年07期
7 刘勇;;军用车载微机的热加固设计[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8 付高嵩;严红;;舰载指控设备结构抗恶劣环境与加固设计探讨[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年04期
9 钱大宝;;混凝土桥梁病害成因概述与加固实例[J];工程与建设;2010年06期
10 夏智海;吴义国;;汪联河大桥维修加固设计与施工[J];工程与建设;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红;;广西某商住楼加固设计[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开平;宋靖勤;;佛山某烂尾楼的改建及加固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永维;;地震灾后建筑的鉴定与加固[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4 杨威;文善平;;某商业综合体加固设计的成本优化[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5 王永红;陈伟松;周宜峰;;某高层烂尾楼的改造加固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勇;何旭燕;王岚;;深圳市核龙线塘径大桥加固设计[A];广东省公路学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徐志勇;;三多齐大桥加固方法与体会[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8 韩东海;蒋世林;郭建军;;日照某框支商住楼整体加固设计[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颖;文元;胡玉海;;某保护建筑的加固改造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10 盛棋楸;张海婷;强国平;;共同沟加固设计的计算与分析[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寅祥;“加拿大原住民的杰作: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珍藏展”支撑加固设计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记者 王东;力争10月份全部完成当年加固改造任务[N];秦皇岛日报;2010年
3 记者 马小丽 实习生 李慧敏;我市拟撤并265所中小学校[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4 陈润琪 小刘;全面加固校舍 确保安全投运[N];江阴日报;2010年
5 驻甘肃记者 郭冠军;甘肃舟曲民房维修加固设计提前完工[N];中华建筑报;2010年
6 记者 王端鹏;济南将斥资17.5亿加固重建校舍[N];济南日报;2010年
7 商艳凯邋记者 李丽;我首套震后房屋加固图集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公共建筑须采用新技术加固[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9 严斌;灾后加固房屋抗震烈度要达8度[N];成都日报;2008年
10 王春云 实习记者 梁耀予;河清镇把好建房质量安全关[N];绵阳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常明;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检测评估与加固处治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张扬军;钱塘江场前海塘临江段加固加高工程可行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昌兵;基于FPGA的数字太敏SoC抗SEU加固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程实;装配式多肋梁桥加固设计中的均衡增效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余承东;基于特种平板显示低温加固及夜视兼容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明焱;某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沟桥检测与加固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7 郭帅;民用建筑检测鉴定评级及加固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8 王中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加固设计技术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宇文兴伟;既有砖混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10 满君;柏孜克里克石窟崖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75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7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