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散射方法的光纤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逆散射方法的光纤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通信 相干接收 逆散射方法 非线性傅里叶变换 非线性效应
【摘要】: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要求现有的城域网和骨干网能够承载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光纤通信技术以其大带宽(大于20 THz)、低损耗(小于0.2 dB/km)、低成本、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使其成为目前主流的有线通信方式。然而光纤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传输媒介,信号在光纤中传输会受到色度色散、偏振模式色散、非线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相干光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传输中所受到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都可以得到补偿。由于非线性效应的随机特性,使得其补偿难度加大,目前非线性效应还不能实时有效的补偿。本文以逆散射方法抑制非线性效应为研究主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重点介绍了IQ调制原理和相干解调原理,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同时对逆散射理论进行了研究与理论推导。并且利用VPItransmissionMakerTM仿真平台搭建了相干光通信传输仿真系统。其次,研究了基于非线性频谱管理的非线性预补偿算法。运用该算法对输入信号进行预补偿处理,实现线性谱与非线性谱的均衡,以此来抑制非线性效应对信号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传输距离为3600 km,非线性系数为1.27w-1·km-1,光纤损耗为0.2 dB/km的情况下,不考虑ASE噪声时,本文所研究的非线性预补偿算法相对于仅补偿色散情况最高可提高2.02 dB;若考虑ASE噪声(噪声指数5 dB),该算法最高可达1.79 dB的非线性抑制效果。并且激光器线宽对该算法影响不大。最后,研究了基于非线性傅里叶变换的非线性预补偿算法。对发射信号进行预补偿,消除信号非线性谱中的非线性分量,以此来抑制非线性效应,提高信号传输质量。本文分别仿真了QPSK和16QAM两种调制格式的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这两种调制格式所受到的非线性效应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与仅补偿色散算法相比,对于QPSK信号,理想条件下,系统性能最高可提高1.72 dB;仅考虑光纤损耗时,系统性能最高可提高2.33 dB;同时考虑光纤损耗和放大器噪声时,系统吸能最高可提高2.11 dB。对于16QAM信号,在传输距离为2400 km情况下,该算法最高可达1.24 dB的非线性抑制效果。
【关键词】:光纤通信 相干接收 逆散射方法 非线性傅里叶变换 非线性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14-16
- 1.3.1 本课题主要工作14
- 1.3.2 论文结构安排14-16
- 第2章 长距离光通信系统及逆散射理论16-30
- 2.1 相干光通信原理16-18
- 2.1.1 IQ调制原理16-17
- 2.1.2 相干接收原理17-18
- 2.2 光纤信道18-22
- 2.2.1 光纤损耗19-20
- 2.2.2 信道噪声20
- 2.2.3 色度色散20-21
- 2.2.4 非线性效应21-22
- 2.3 逆散射理论22-29
- 2.3.1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条件23-25
- 2.3.2 前向非线性傅里叶变换及其基本性质25-27
- 2.3.3 逆向非线性傅里叶变换27-28
- 2.3.4 非线性谱的演化过程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基于非线性频谱管理的非线性预补偿算法30-40
- 3.1. 发送端信号预补偿处理30-34
- 3.1.1 预补偿算法原理30-32
- 3.1.2 预补偿算法仿真实现32-34
- 3.2 非线性抑制原理34-35
- 3.3 VPI仿真分析35-39
- 3.3.1 无损无躁时的仿真结果分析35-37
- 3.3.2 仅有光纤损耗时的仿真结果分析37-38
- 3.3.3 同时存在光纤损耗和噪声时的仿真结果分析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基于非线性傅里叶变换的非线性预补偿算法40-51
- 4.1 预补偿算法原理40-41
- 4.2 预补偿算法实现41-45
- 4.2.1 Ablowitz-Ladik离散法41-42
- 4.2.2 预补偿算法仿真分析42-45
- 4.3 QPSK信号仿真分析45-49
- 4.3.1 不存在光纤损耗和放大器噪声时46-47
- 4.3.2 仅存在光纤损耗时47-48
- 4.3.3 同时存在光纤损耗和放大器噪声时48-49
- 4.4 16QAM信号仿真分析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与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全,顾畹仪;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许卫洪;;光纤传输中非线性效应的分步傅立叶法数值计算分析[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3 张世昌;电子回旋脉塞中Vlasov方程的高阶扰动解[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2期
4 蔡炬,魏贤虎,张利娜,杨祥林;喇曼放大对色散控制孤子系统非线性效应的影响[J];光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5 魏兴俭;廖俊生;邓大超;余春荣;袁莉;;二次电子倍增器的非线性效应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5期
6 邓敬文;;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光纤非线性效应及其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4年05期
7 蒋月;林传亿;杨军;余向阳;;光纤中5阶非线性效应对光脉冲传输的影响[J];激光技术;2009年02期
8 许刚;;光纤中非线性效应及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杨俊;张传胜;周永彬;;射频发射模块非线性效应的消除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任志君,万旭,彭葆进,毛和法,陈海云,王辉;频分复用系统中的五次非线性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旭东;李淑静;曹学敏;张春红;谢常德;王海;;弱光下的非线性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漆晓琼;邵群峰;张晓萍;;带内非线性效应对色散管理系统的完全影响[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吴国锋;;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对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影响[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文清;夏蒙棼;;大振幅离子声波的非线性效应及碰撞的耗散效应[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强希文;;超短强激光脉冲大气传输的非线性效应[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金明;白以龙;;AFM针尖压入测量中的非线性效应[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张树强;韩庆荣;雷高清;吴伟;R.Matai;;新一代大保实~(?)光纤及其主要性能指标[A];中国通信学会2002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曹晶烨;支t$;;星上功率放大器非线性效应对导航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方慧娟;刘正东;郑军;曾福华;;量子调控下的非线性效应[A];2007年中国青年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晓东;张大明;王菲;陈长鸣;张峰;刘天际;孙小强;;层间互溶对DR1/SU-8材料非线性效应的影响[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非线性效应及其管理[N];人民邮电;2003年
2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DWDM与光纤技术的发展[N];人民邮电;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巧杭;基于典型生物体的力学仿生和几何非线性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徐艳飞;多载波光纤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效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3 彭拥军;基于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程乘;SOA非线性应用关键参数的测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谢彦乔;基于非线性效应的集成型全光信号处理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易安林;偏振复用光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一娴;高Q值微环谐振器中产生克尔光频梳的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丁丁;新型AIE材料荧光及非线性效应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绒;大功率电波在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效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真;基于共振和Kerr非线性效应全光逻辑门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徐亚希;硫系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熊文涛;基于逆散射方法的光纤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金勇臣;复杂电磁环境下信道非线性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哲;频域非线性效应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张丽英;弱光下的非线性效应[D];南昌大学;2006年
10 李明;高速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效应估计方法的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8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7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