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时延QoS的安全认知无线电网络跨层资源分配研究
本文关键词:保障时延QoS的安全认知无线电网络跨层资源分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延QoS 安全CR网络 安全有效容量 凸优化理论 跨层资源分配
【摘要】: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巨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频谱资源稀缺的局面也越来越严峻。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技术可有效改善频谱利用不佳的现状,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传输媒介的开放特性,CR网络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物理层安全技术,能够使CR网络的可靠性大幅提升。但是,基于信息论的物理层安全研究忽略了实时多媒体应用中时延等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要求,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针对CR网络的安全性与时延QoS保障问题,采用凸优化理论,引入安全有效容量概念,论文深入研究安全CR网络的跨层资源分配策略,规划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仿真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简述安全CR网络中保障时延QoS的跨层研究框架。在引入表征一般无线传输系统统计时延QOS性能的有效容量基础上,探讨保密系统时延QOS性能与安全有效容量模型的关系,提出安全CR网络的跨层资源优化方法。(2)基于Underly频谱共享模式的单用户安全CR网络,借助安全有效容量模型,论文提出一种可提供时延QoS保障的跨层资源分配策略。假设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完全已知,规划最大化安全有效容量与最小化干扰温度的功率优化问题。采用凸优化方法求解,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验证相关功率分配策略的优越性。同时,假设主要信道的CSI存在误差,研究以最大化安全有效容量为目标的功率控制鲁棒性问题,求解并仿真,结果表明鲁棒性设计实用性更强。(3)针对采用时分多址(time-division multiple-access, TDMA)的多用户安全CR网络,论文从公平性、时延保障、安全传输等角度出发,以最小化β-公平成本函数为目标,进行优化问题规划,提出一种功率与时隙跨层优化方案。进一步,利用凸优化理论和随机优化方法求解,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跨层资源分配策略可有效平衡资源分配的效能与公平性,且明显优于其他对比策略。同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假设主要信道的CSI不完全可知,论文分析资源优化的鲁棒性设计,使得理论研究更加接近于实际应用。
【关键词】:时延QoS 安全CR网络 安全有效容量 凸优化理论 跨层资源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12
- 1.2 CR技术12-14
- 1.3 CR网络中的安全通信及资源分配14-17
- 1.4 保障时延QoS的跨层资源优化17-18
- 1.5 凸优化理论18-21
- 1.6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21-22
- 第二章 安全CR网络跨层资源分配研究框架22-30
- 2.1 有效容量概述22-25
- 2.1.1 统计时延QoS保障22-23
- 2.1.2 有效容量与有效带宽23-25
- 2.2 安全有效容量与跨层模型25-28
- 2.3 跨层资源优化方法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单用户安全CR网络跨层资源分配30-49
- 3.1 系统模型30-31
- 3.2 完美信道下最大化安全有效容量的跨层功率分配31-40
- 3.2.1 问题规划32
- 3.2.2 最优功率分配32-36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36-40
- 3.3 完美信道下最小化干扰温度的跨层功率分配40-44
- 3.3.1 问题规划40
- 3.3.2 最优功率分配40-42
- 3.3.3 仿真结果及分析42-44
- 3.4 非完美信道下最大化安全有效容量的跨层功率分配44-48
- 3.4.1 鲁棒性问题规划44-45
- 3.4.2 基于鲁棒性的功率分配45-46
- 3.4.3 鲁棒性算法分析46-47
- 3.4.4 仿真结果及分析47-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多用户安全CR网络跨层资源分配49-72
- 4.1 系统模型49-51
- 4.2 完美信道下保障时延QoS与公平的跨层资源分配51-65
- 4.2.1 约束条件及问题规划51-52
- 4.2.2 基于对偶分解的最优功率及时隙分配52-58
- 4.2.3 对偶问题求解58-59
- 4.2.4 随机优化资源分配59-61
- 4.2.5 仿真结果及分析61-65
- 4.3 非完美信道下保障时延QoS与公平的跨层资源分配65-71
- 4.3.1 鲁棒性问题规划65-66
- 4.3.2 基于鲁棒性的资源分配66-68
- 4.3.3 鲁棒性算法分析68-70
-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70-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81
- 致谢81-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82-8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波;田辉;徐海博;;基于时延的动态非连续接收周期调整机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段成林,马毅萧,白英彩;多媒体网络中的时延控制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10期
3 叶胤;刘兴华;;低时延传输网络设计[J];电信技术;2013年11期
4 徐国庆,赵文庆,唐璞山;时延驱动的整平面整体布线算法[J];电子学报;1998年08期
5 张轶凡;WCDMA中的接入层时延预算分析[J];通信世界;2003年18期
6 丁建文,崔永利,钟章队;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时延的研究[J];中国铁路;2004年08期
7 谢满德;杨柏林;;时延驱动的布线算法最新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0期
8 李学明;ATM的时间透明性[J];今日电子;1995年06期
9 袁林锋;程文青;杜旭;韩志韧;;基于受限等效时延的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7年09期
10 翁英萍;季中恒;彭建华;;基于时延的分级多业务调度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智辉;丁亮;朱刚;;GSM-R系统中GPRS时延分析[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赵建利;刘教民;王震洲;孙yN;;智能变电站报文处理时延的不确定性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北电网络 朱强;给提高WCDMA基站传输效率支招[N];网络世界;2005年
2 中兴通讯 王强;POTN实现业务统一承载[N];通信产业报;2014年
3 朱强;提高WCDMA基站传输效率的策略[N];人民邮电;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棉;基于差分队列服务(DQS)的融合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彭烈新;蜂窝网中基于功率和时延折衷的包调度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辛建波;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延不确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攀;基于剩余时延的无线媒介接入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修远;面向退化效应的组合电路测试通路选择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马瑞;基于TDMA和网络编码的低时延无线Mesh网络协议研究与节点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马柳青;保障时延QoS的安全认知无线电网络跨层资源分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亮;小时延故障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马欢;自主无线网络中时延敏感业务的高效传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杨光祥;时延容忍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雅娟;VoWLAN中的QoS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9 李小南;多级自动布线框架中的时延平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陈晶晶;MDP框架下时延敏感业务的跨层调度[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1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111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