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信号检测与性能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信号检测与性能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反向散射 射频识别 物联网 信号检测 误比特率 性能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如今不再单纯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信,而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与物体保持网络联系,这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日益蓬勃发展的原因。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依靠其便捷性与可靠性,在军事领域与商业领域迅速蔓延。射频识别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但随着人们对物联网迫切需求的不断升温,射频识别面临着通信距离短,路径损耗大以及射频能源浪费等诸多发展问题。而环境反向散射(Ambient Backscatte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难题。该技术是射频识别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项新技术,其新颖性与节能性使得它在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环境反向散射技术利用周围环境中现有信号,包括电视信号和Wi-Fi信号等,实现射频供电设备的无线通信。该技术通过电子标签反射与不反射两种状态,来完成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基于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能量采集、接入方式、信道估计、信号检测、信道编码、分集方式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与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已有的经典的信道估计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不可直接应用于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即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缺乏系统完善的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理论,检测误比特率(BER)等性能也有待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理论是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两大关键技术,是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对环境反向散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信道估计,并研究一种信号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是根据环境反向散射系统特别设计的,依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优化结果,能实现误比特率的最优或者保证电子标签不同情况下的误比特率相等。本文从理论和仿真来对该检测方法进行提出和验证。本文根据现有环境反向散射技术搭建理论模型,模拟系统的通信过程,对通信过程中信号的概率分布进行分析,并提出两种检测门限值。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对比,分析系统上行链路的性能,验证文章提出的理论及检测方法。
【关键词】:环境反向散射 射频识别 物联网 信号检测 误比特率 性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4;TN929.5;TN911.2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15
- 2 物联网与射频识别15-31
- 2.1 物联网概述15-19
- 2.1.1 物联网的概念15-16
- 2.1.2 物联网的历史与发展16
- 2.1.3 物联网的原理16-17
- 2.1.4 物联网的应用17
- 2.1.5 物联网的影响17-18
- 2.1.6 物联网存在的问题18-19
- 2.2 自动识别技术19-20
- 2.2.1 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19-20
- 2.2.2 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20
- 2.3 射频识别技术20-27
- 2.3.1 射频识别技术的产生与探索21
- 2.3.2 射频识别技术的实现与推广21-22
- 2.3.3 射频识别技术的普及与应用22-23
- 2.3.4 射频识别系统概述23-24
- 2.3.5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流程24-25
- 2.3.6 射频识别系统分类25-27
- 2.4 环境反向散射技术27-30
- 2.4.1 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提出和意义27
- 2.4.2 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特点27-28
- 2.4.3 环境反向散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28-30
- 2.4.4 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应用前景30
- 2.5 小结30-31
- 3 环境反向散射系统模型研究31-44
- 3.1 系统模型31-33
- 3.2 系统原理33-34
- 3.3 信道感知34-38
- 3.3.1 无线信道及其分类35-37
- 3.3.2 环境反向散射系统信道感知37-38
- 3.4 信号检测38-43
- 3.4.1 信号检测理论38-39
- 3.4.2 检测问题分类39-40
- 3.4.3 NP准则40-41
- 3.4.4 环境反向散射系统信号处理41-43
- 3.5 小结43-44
- 4 性能分析与优化44-53
- 4.1 系统信号概率分布44-48
- 4.1.1 随机过程44-46
- 4.1.2 系统信号概率分布46-48
- 4.2 误比特率性能分析48
- 4.3 最优门限值48-50
- 4.4 等误比特率门限值50-51
- 4.5 高信噪比性能分析51-52
- 4.6 小结52-53
- 5 仿真结果53-64
- 5.1 最优门限值仿真53-56
- 5.2 等误比特率门限值仿真56-57
- 5.3 两种门限值对比57-59
- 5.4 综合仿真对比59-62
- 5.5 小结62-64
- 6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8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8-70
- 学位论文数据集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海洋粗糙度对雷达反向散射带宽的效应[J];电子技术选译;1976年03期
2 黄伟;美为东海岸超视距反向散射雷达系统建立控制中心[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3年02期
3 孔祥贵;冯铁荪;;光学表面和高反射镜散射角分布及反向散射的测量[J];激光技术;1989年01期
4 孔祥贵;冯铁荪;金国藩;;腔反射镜的反向散射模型以及对激光陀螺闭锁阈值的影响[J];应用激光;1989年03期
5 秦旭;李智;;基于反向散射和地面标识的无源RFID标签的位置检测方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年04期
6 J.L、Ferrier;吴自遐;J、GazengeL;N.PhuXuan;G、Rivoire;;微微秒领域的反向散射:波前重建的产生与其几何条件[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7 崔铮;液态金属离子源及其工作模型[J];电子器件;1986年04期
8 黄衍镇,粘宝卿,蒋志迪;降低干扰和噪声对水中声反向散射信号*影响的若干对策[J];海洋技术;1998年01期
9 董春凯,陈素贤,王曙律;水下光图象中反向散射和小角度正向散射噪声的抑制[J];信息与控制;1990年01期
10 M.Wittmer;黄礼蓥;;砷化镓上合金接触所用的Au-Ge-Ni系统的研究[J];半导体情报;197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金荣;高天赋;尚尔昌;;海底体积不均匀性反向散射矩阵的可分离性分析[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吴金荣;尚尔昌;高天赋;马力;;典型海底反向散射矩阵可分离性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3 吴金荣;张建兰;陈耀明;;高频海底反向散射信号能量包络的预报[A];2009’中国西部地区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临慧;王宁;尚尔昌;;由浅海混响数据提取海底反向散射矩阵的数值模拟[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王忠康;丁烽;宫先仪;;浅海海底反向散射的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1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1]论文集[C];2001年
6 于盛齐;黄益旺;;一种基于反向散射强度的海底参数反演方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郑红霞;张训华;;海底底质分类方法综述[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超;美新安检设备:涉嫌“侵犯”个人隐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本报记者 黄锐;物联网新时代:WiFi反向散射无电池设备也能联网[N];东莞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康;基于环境反向散射技术的信号检测与性能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赵琦;基于反向散射原理的无芯片RFID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5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11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