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舰载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双侧目标模糊方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消除舰载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双侧目标模糊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侧目标模糊 阵列互耦效应 阵列幅、相误差 零点合成
【摘要】: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可以进行对海面上的舰船目标以及低空飞行的目标进行超视距的探测,同时还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监测手段。因此很多国家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精力。对于舰船平台,由于两侧都是海面,都有可能存在目标,当我们通过发射天线向舰船一侧发射电磁波进行单方向检测时,由于阵列天线不可能在另一方向上完全屏蔽,如果在舰船该侧有目标,同样也会产生回波,使我们错误的认为目标是在我们想探测的哪一侧,因而产生了双侧目标模糊。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判断目标到底位于舰船平台的哪一侧,无法对目标进行定位。因此本文以舰载高频地波雷达为背景,就如何消除双侧目标模糊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舰载高频地波雷达产生双侧目标模糊的原因,并建立阵列雷达信号模型,在理想情况下,对如何产生双侧目标模糊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通过建立模型,了解双侧目标模糊形成的机制。其次,针对会对阵列天线方向特性产生影响的互耦效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首先建立了以互耦误差为主的互耦误差模型,并对互耦误差对阵列方向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重构阵列流型的方法,消除互耦效应对阵列方向特性的影响,保证阵列天线存在互耦效应时,天线方向图的正确性。第三,分析了幅、相误差对阵列天线的方向特性的影响。由于实际设计天线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阵列处理算法,都要对阵列的幅、相误差进行处理,保证阵列方向特性的正确。因此本文对幅、相误差的测试以及补偿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建立接收阵列天线的幅、相误差模型,简述了阵列幅、相误差对DOA估计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大目标的方法,测出各个阵列单元的幅度误差和相位误差,最后分别采用辅助源的方式以及自校正的方法,进行阵列幅、相误差的补偿,并通过空间谱以及方向图两种方式验证两种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在前面解决了影响阵列天线方向特性的因素以后,对如何解除双侧目标模糊进行探讨,通过改变接受阵列的方向图,实现在理想情况下的解除双侧目标模糊。通过阵列方向图中最大值点与尾部正负45度范围最大值的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双侧目标模糊 阵列互耦效应 阵列幅、相误差 零点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8.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0-11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1-13
- 第2章 阵列天线基本理论及双侧目标模糊机理分析13-21
- 2.1 阵列方向图的基本理论13-14
- 2.2 二元端射阵方向图的推导14-15
- 2.3 空间谱估计基本介绍15-17
- 2.4 双侧目标模糊产生的原因17
- 2.5 仿真实验17-19
- 2.6 本章小结19-21
- 第3章 阵元间的互耦效应的处理21-32
- 3.1 引言21
- 3.2 阵元间的互耦效应对天线方向特性的影响21-30
- 3.2.1 建立阵元互耦误差模型21-23
- 3.2.2 阵元间的互耦效应对阵列方向图的影响23-24
- 3.2.3 均匀线阵的互耦校正24-28
- 3.2.4 仿真实验28-30
- 3.3 本章小结30-32
- 第4章 天线幅、相特性测试及补偿技术研究32-46
- 4.1 引言32
- 4.2 幅、相误差模型建立及分析32-35
- 4.2.1 幅、相误差模型的建立32-33
- 4.2.2 阵列幅、相误差对DOA估计的影响33-34
- 4.2.3 仿真实验34-35
- 4.3 幅、相误差的测量35-36
- 4.4 幅、相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36-45
- 4.4.1 基于辅助元的阵列幅、相误差补偿36-40
- 4.4.2 阵列幅、相误差自校正算法40-45
- 4.5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面向目标的解双侧目标模糊的方法研究46-52
- 5.1 接收阵列天线的改进46-47
- 5.1.1 接收阵列天线改进方法46
- 5.1.2 仿真实验46-47
- 5.2 零点合成技术47-50
- 5.2.1 采用宽零陷方法的零点合成技术47-50
- 5.2.2 仿真实验50
- 5.3 本章小结50-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进;超视距雷达及其防空应用[J];现代防御技术;2002年05期
2 吴晓进,谢世富;超视距雷达及其防空应用[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3年02期
3 卢长建;;超视距雷达的发展现状[J];舰船电子对抗;2006年05期
4 曲翠萍;毛滔;;超视距雷达综述[J];雷达与对抗;2006年03期
5 ;美帝的两种超视距雷达[J];无线电工程译文;1971年02期
6 ;什么是超视距雷达[J];无线电工程译文;1971年02期
7 ;美帝是怎样用超视距雷达探测苏修洲际导弹的[J];无线电工程译文;1972年01期
8 ;澳大利亚考虑用超视距雷达进行外海监视[J];现代雷达;1979年03期
9 王军;焦培南;包养浩;;国外的超视距雷达[J];现代雷达;1981年06期
10 王军;;美国超视距雷达的近况和打算[J];现代雷达;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康勇;杨子杰;田建生;王勤;;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干扰源及其抗干扰技术综述[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王向敏;王振会;王建;;近海面微波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的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张佳胤;张振国;刘兴钊;;一种提高随机断续谱信号多普勒分辨率的算法[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东风 侯豫 阎涛 编译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完成“金达利”超视距雷达升级改造[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忠涛;新体制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雷文英;多站被动超视距雷达时差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艾小凡;天波超视距雷达干扰与杂波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涛;超视距雷达抗瞬态干扰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多芳;岸—舰双基地波超视距雷达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强勇;超视距雷达抗干扰与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博;分布式多载舰地波超视距雷达阵列与信号重构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志群;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周忠根;天波超视距雷达瞬态干扰抑制和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安志娟;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海洋表面流探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发射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大学;2015年
2 杨志芬;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频率监测子系统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丁甲;基于阵列重构的分布式多载舰超视距雷达DOA估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高秀政;分布式地波雷达探测性能分析及融合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林志榕;天波超视距雷达慢速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万阁;天波超视距雷达干扰抑制与机动目标检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礼辰;消除舰载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双侧目标模糊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天涯;MIMO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陈鸣;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曹冲;天波超视距雷达弱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3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12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