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四波混频对CO-OFDM系统传输性能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07:28

  本文关键词:四波混频对CO-OFDM系统传输性能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物理层损伤模型 四波混频 Q因子


【摘要】: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OFDM)技术结合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和相干光通信技术的优点,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接收灵敏度,是光通信中物理层调制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光通信系统中存在包括四波混频(FWM)在内的物理层损伤,这些物理层损伤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因此,物理层损伤研究对研究高速度、长远距离CO-OFDM系统,分析其传输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入手,深入研究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实现方法、关键技术以及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建立CO-OFDM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CO-OFDM系统的实现方法。从基本理论的公式推导入手,深入研究了CO-OFDM系统发送端信号经过调制、传输、和检测到达CO-OFDM系统接收端的整个过程。并且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CO-OFDM系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2)研究两种目前CO-OFDM系统主要的调制传输方式:正交幅度调制(QAM)和正交相移键控(QPSK)调制。采用Optisystem软件建立一个比特率为30375000比特每秒、采样率为1.944GHz的光通信系统,在此基上对16QAM和QPSK两种调制解调方式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16QAM和QPSK调制技术具有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并且与16QAM调制相比,QPSK调制频带虽然利用率低,但是功率利用率高、抗误码性能强。(3)建立了一个基于Q因子模型的物理层损伤模型,并且通过软件仿真研究FWM效应对CO-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与已有模型相比,新模型将线性损伤里面的自发辐射放大(ASE)噪声和非线性噪声里面的FWM噪声作为主要的噪声源来考虑,分析起来简单方便,结果符合实际。仿真结果显示:OFDM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噪声功率会随着系统子载波数目、光纤传输长度和光输入功率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当子载波数目为128,光纤传输长度为90km,光输入功率为-2d Bm时,系统的Q因子可以达到10d B。新的物理层损伤模型对研究如何抑制CO-OFDM系统FWM效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输入功率较小时,FWM效应可以忽略;输入较大时,为了不影响CO-OFDM的系统性能,需要对FWM效应进行抑制。(4)此外,还研究分析了CO-OFDM系统中抑制FWM效应的方法。主要包括色散管理、功率分配法和光相位共轭(OPC)技术等。研究表明,不同子载波对FWM效应的贡献不同,中心子载波对FWM效应贡献大,而边缘子载波对FWM效应贡献小。分析研究表明在抑制FWM效应方面,功率分配算法更容易实现,OPC技术的抑制效果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 ,吴自遐 ,胡企铨,林福成;四波混频及多级散射[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2 J.L.Ferrier ,吴自遐 ,X.NguyenPhu ,G.Rivoire;微微秒领域中的四波混频:强度,持续时间,波前重建[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过巳吉;石顺祥;;场振幅随时间慢变化的共线四波混频耦合方程组[J];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4 过巳吉,曾小东;四波混频用于光振幅编码[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5 范兰光,滇元,邓锡铭;用简并四波混频延时法进行脉冲整形和脉冲缩短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1987年01期

6 钱士雄,王庶民;利用四波混频产生压缩态的一些讨论[J];量子电子学;1987年02期

7 王黎明;查子忠;;用简单四波混频方法测悬浮液的X[J];量子电子学;1988年02期

8 李希曾,苏宝霞;非简并四波混频过程产生量子电磁场的高阶压缩[J];量子电子学;1990年04期

9 余建军,郑学彦,管克俭,杨伯君;色散位移光纤中的四波混频现象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宁永刚,聂劲松;布里渊增强四波混频技术及其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初善;赵峰;邓大鹏;李洪顺;;基于四波混频的窃听与攻击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张都应;刘劲松;梁昌洪;;光折变过饱和段简并四波混频大信号理论分析[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3 薛艳;王刚;吴金辉;高锦岳;;具有较大转换效率的四波混频的动态行为[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楠楠;郭学石;刘宇宏;李小英;;基于光纤中高增益自发四波混频的孪生光束频谱特性[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5 L.Deng;E.W.Hagley;J.Wen;M.Trippenbach;Y.Band;P.S.Julienne;J.E.Simsarian;K.Helmerson;S.L.Rolston;W.D.Phillips;李拓;;物质波的四波混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刘寸金;周志凡;周君;秦忠忠;崔连敏;荆杰泰;张卫平;;基于铷原子蒸汽中四波混频过程的低频可控带宽强度差压缩[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钮月萍;龚尚庆;金石琦;李儒新;徐至展;;利用电磁感应透明原理操控高效率四波混频场的产生[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8 侯奋飞;孙小菡;;四波混频对直接扩频光CDMA的影响[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朱长军;薛兵;翟学军;;基于参量四波混频的量子拍动力学研究[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10 薛艳;王刚;高锦岳;;V模型中最佳原子相干制备提高四波混频[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尹逊莉;简并四波混频光谱技术—同位素的测量分析及相位共轭波畸变修正[D];西北大学;2016年

2 于旭东;四波混频产生明亮纠缠光和腔与原子强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刘寸金;原子系综中四波混频过程产生强度差压缩光源的实验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程雪梅;四波混频光谱技术研究及其在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2年

5 张彦鹏;瞬态相干相位共轭四波混频和六波混频光谱术[D];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

6 方亚k,

本文编号:1195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195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