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硅基光交换芯片设计与性能评估

发布时间:2017-12-12 00:28

  本文关键词:硅基光交换芯片设计与性能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光交换芯片 马赫-曾德尔干涉结构 单微环耦合MZI结构 串扰


【摘要】:光交换节点是全光通信网络的核心单元之一,高速光交换集成芯片的研制推动了光交换节点技术的发展,其中硅基光交换芯片的制作工艺与传统COMS工艺完全兼容,易于实现单片集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4×4光交换芯片模块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测试,提出一种简化分析光交换集成芯片串扰的理论模型,并用于指导硅基光开关单元的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综合分析光交换芯片插入损耗与串扰对光开关路由的依赖特性,提出一种简化分析光交换集成芯片串扰的理论模型,给出了任意规模光交换芯片串扰的计算公式,其中光交换集成芯片的串扰可用主信号路由开关单元串扰的加权和表示,权重系数为相对路由损耗系数。2.利用ModeSolution仿真软件,对硅基光交换芯片的基本单元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芯片版图制作和加工。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2×2马赫-曾德尔干涉(MZI)开关单元的插入损耗为1.92dB,串扰小于-16dB,3d B带宽大于40nm;2×2单微环耦合MZI(Single Ring coupled MZI,SRMZI)开关单元的插入损耗为2.13dB,串扰为-23.72d B,3dB带宽为43.5GHz。根据本文提出的串扰理论模型,分别对基于MZI和SRMZI开关单元的16×16光交换集成芯片进行了性能评估,均可满足项目的设计要求。3.采用四路40Gbps DQPSK调制信号对4×4 MZI光交换芯片模块进行了纤到纤的传输实验测试,正常工作状态下开关时间小于20ns。实验结果表明,经NIN热控补偿后,光交换芯片模块的最大插入损耗约为23.53dB,最大串扰为-28.66dB;在满载情况下,通过适当选取开关路由可实现全部24种交换状态的无误码传输。相关测试方法为后续开展16×16光交换集成芯片的系统测试提供了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02;TN92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卫生;孙卫强;何浩;金耀辉;郭薇;肖石林;;光交换的时间及空间结构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1期

2 黄胜;隆克平;阳小龙;陈前斌;李培江;;支持突发粒度的多粒度光交换结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黄胜;王汝言;阳小龙;隆克平;;支持突发粒度的多粒度光交换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9年03期

4 申云峰,顾畹仪;光交换的原理与实现[J];光子学报;1997年07期

5 秦丽娜;;全光交换关键技术解析[J];中国新通信;2014年08期

6 高畅;宋志远;;光交换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7 张志坚;刘凌;;一个光交换中的拥塞控制模型[J];山西电子技术;2009年05期

8 胡卫生;孙卫强;肖石林;;新型大容量光交换的关键技术和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3年03期

9 张劲松,曹明翠,罗风光;无光缓存多波长光交换的阻塞性能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3年05期

10 万安君,胡巧燕,曹明翠,罗风光,徐军;光交换系统中二维光纤输入列阵的精密检测实验研究[J];激光技术;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家辉;彭超;任双印;何磊;窦文华;;一种基于微环的4×4全互连光交换路由结构[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泰;邱琪;孟会敏;;利用MWC-MSD模块构建具有严格无阻塞性能的多播光交换网核心节点[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黄海漩;徐平;李孟珏;周育成;杨拓;张旭琳;;多级级连omega光交换网络路由算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展月英;光接入与光交换中复杂调制格式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2 刘燕君;低代价CLOS型非阻塞波分复用光交换网络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劲松;突发模式下的可变时长光交换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熊余;自感知的光交换网络抗毁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徐跃刚;城域光网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明海;大规模光交换系统及其光开关驱动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赵元力;硅基光交换芯片设计与性能评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冯亮;多粒度光交换实验系统部分单板的方案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4 杨辉;基于业务预测的多粒度光交换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俊波;微光学元件在光交换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6 孟会敏;光交换网络中的多播调度算法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孙家辉;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光交换阵列体系结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王利辉;基于微环谐振器的光交换芯片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正平;多粒度光交换中业务疏导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郭龙飞;片上光交换阵列体系结构与路由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0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280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