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新型层间迹正交码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系统

发布时间:2018-01-01 10:31

  本文关键词:新型层间迹正交码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系统 出处:《光学学报》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光通信 可见光 层间干扰 迹正交码 星座设计


【摘要】:为提升可见光双层叠加系统的通信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叠加编码系统。该系统在充分考虑远、近距离通信特点的基础上,将迹正交编码与叠加系统相结合,使双层信号满足迹正交特性,有效消除了层间干扰,提升了信号间的欧氏距离,并获得了一定的编码增益。针对此新型系统采用复杂度为线性的求和检测算法能够获得与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相同的译码性能。通过推导基于ML检测时的理论误比特率(BER)闭式解,分析了功率分配对各层传输BER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3类星座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双层叠加系统相比,基于层间迹正交码编码的新型系统可有效改善系统的通信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double layered system of visible light, put forward a new kind of superposition encod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fully considered fa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 distance communication, will trace orthogonal encoding and superposition system combined the double track signal to meet the orthogonality,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layers, enhance the signal the Euclidean distance, and obtained a certain encoding gain. In view of this new system with complexity is linear summation detection algorithm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L) detection algorithm. The same decoding performance by derivation based on ML detection theory of bit error rate (BER) closed solu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wer allocation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BER layer, and gives 3 constellation design schem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double stack system, model system layer trace orthogonal code encoding can improve effectively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Ca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863计划(2013AA013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1253)
【分类号】:TN929.1
【正文快照】: 可见光通信(VL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通信安全、环境保护、电磁辐射等方面与无线通信相比有诸多优势[1-3]。近些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将VLC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ITS)中,将成像传感器(IS)和发光二极管(LED)阵列分别作为收、发端,构建VLC多入多出(MIMO)成像通信系统[4-6]。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勉;戴华;李乔良;;光学正交码的一类新的结果[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陈刚;李瑞虎;;三元域上对偶距离为3的自正交码构造[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16期

3 张旭;孙鹏勇;;基于并元加性群正交码的软件实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S1期

4 赵学军;贺筱军;郭罗斌;李瑞虎;;基于极大自正交码的S-链构造[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3期

5 陈志,范平志,靳蕃;最佳自正交不等保护能力码及其构造[J];通信学报;1989年03期

6 范平志;;一类新型高速纠错码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7 吴寿章;刘平;;基于离散超小波变换的光码正交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贺筱军;赵学军;李瑞虎;郭罗斌;;对偶距离为5的极大自正交码及其子码[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17期

9 陈昌富;韩林;李晓琳;;基于正交码时分扩谱调制的抗干扰模型[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33期

10 陆农春,吴潜,金炜东;多址正交码扩频体制及其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国华;周诠;;扩频系统中各种正交码的研究[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一届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刘顺兰;刘艳艳;;基于超正交码的最优预编码设计[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晨扬;基于正交码的群组密钥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付丽;有限环上循环自正交码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益群;四元域上的自正交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姜立国;MC-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36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