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V分频的改进维纳滤波后置波束形成算法
本文关键词:LCMV分频的改进维纳滤波后置波束形成算法 出处:《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麦克风阵列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 混响 维纳后置波束形成 房间冲击响应
【摘要】:针对封闭环境中语音信号受到混响影响,提出了LCMV分频的改进维纳滤波后置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麦克风阵列接收到含混响信号的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阵列信号,对频域阵列信号分频处理,将分频的信号进行线性约束最小方差波束形成滤波处理,该波束滤波根据每个频段上混响时间不同的特性对频域阵列信号进行分频处理后,将波束形成算法分别应用到高低频中,以提高混响抑制的精度;再由频域阵列信号的组合功率谱进行维纳后置滤波以抑制混响,由麦克风阵列接收到混响信号的直达波和反射波之间不相关性及麦克风阵列接收信号的空间信息解决维纳滤波器的精确估计问题;最后由逆短时傅里叶变换恢复出时域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混响抑制具有明显的改善;且在混响时间600 ms条件下语音增强系统的PESQ值提高了0.26。
[Abstract]:Speech signal is affected by reverberation in closed environment. An improved Wiener filter post-beamforming algorithm for LCMV frequency division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frequency domain array signal i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short time Fourier transform (STFT) of microphone array receiving reverberation signal. The frequency division processing of frequency domain array signal, the frequency division signal is processed by linear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 beamforming filt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beration time in each frequency band, the beamforming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high and low frequenc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verberation suppression. Then the combined power spectrum of the frequency domain array signal is used to suppress reverberation by Wiener postfilter. The noncorrelation between direct wave and reflection wave received by microphone array and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of received signal by microphone array solve the problem of accurate estimation of Wiener filter. Finally, the time-domain signal is recovered from inverse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reverberation suppression. The PESQ value of the speech enhancement system is increased by 0.26 under the reverberation time of 600m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67322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3KJA510001) 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PPZY2015B134)资助
【分类号】:TN912.3
【正文快照】: 0引言在封闭环境会议室的免提通信场景下,麦克风阵列采集到不仅有直达路径传播的信号,而且还包含了由于会议室边界以及会议室内物体的反射而产生的延迟衰减信号,这种传播效应称为混响。混响环境下的语音会存在时间和频率模糊,从而带来语音信号时域包络和声纹结构部分失真。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静;;稳健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2年06期
2 程春悦,吕英华;一种稳健快速的波束形成算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汪晋宽;田丹;刘志刚;贾利琴;;一种基于次元分析技术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石春燕;付林;唐霜天;;期望方向增益最大约束唯相位波束形成算法研究[J];雷达与对抗;2007年03期
5 任超;吴嗣亮;王菊;李加琪;;一种新的宽带波束形成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张骅;党明杰;;基于码相关的自适应多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6期
7 谢斌斌;甘露;李立萍;;正交模约束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9期
8 邢海波;赵英俊;吴俊娴;刘晓婧;;基于码相关的自适应多波束形成算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1年03期
9 陈华;王安国;冷文;赵振新;;一种改进的去相干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4期
10 曾召华;梁文娟;;基于对角加载奇异值分解的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技术应用;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静然;彭启琮;邵怀宗;居太亮;;基于自适应对角加载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海林;;一种改进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晓敏;侯朝焕;鄢社锋;杨力;;一种加速波束形成算法的仿真系统[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陈超贤;;一种稳健的最低旁瓣波束形成算法[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5 陈超贤;;近似最优对角加载量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海滨;曲强;金明录;;一种改进的基于可变加载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正;黄海宁;叶青华;;一种对DOA失配宽容的波束形成算法[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熙;杨坚;;基于误差矩阵的OFDM系统的同频干扰抑制波束形成算法[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毛鲁光;秦卫平;;盲递归最小二乘算法在OFDM中的应用研究[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姜斌;韩树平;衣垄讳;;均匀圆阵MVDR波束形成算法研究[A];2009年浙苏黑鲁津四省一市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建;基于数据重构的稀布阵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徐东阳;基于非圆系数估计的宽线性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宋昕;复杂环境下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李会勇;宽带数字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居太亮;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夷;发射数字波束形成算法与实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芳;基于极化敏感阵列的参数估计及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家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迅;稳健抗干扰及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媛媛;基于可变对角加载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岳纲毅;大型阵列降维及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冉;基于局部搜索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左轩尘;基于灵敏度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何细建;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程帅;基于期望信号功率最大化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5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38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