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宽带OAM信道模型与接收机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宽带OAM信道模型与接收机的研究 出处:《宁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轨道角动量 信道建模 误码率 RAKE接收机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频带利用率和信道容量已经逐渐接近香农极限,通信研究领域一直在寻求如何更大程度的提升频谱利用率。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极化复用、正交频分复用等技术日益成熟,轨道角动量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拥有高效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使轨道角动量成为电磁领域和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超宽带技术,UWB技术过去数十年虽然仅限于雷达遥感和军事通信中,但由于其容量大,传输速率快的特点,使其成为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重点研究方向,被誉为下一代无线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将轨道角动量和备受关注的超宽带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圆形阵列天线,天线阵列采用L型探针,更好的扩宽信号频带,成功产生超宽带OAM信号,本文对天线结构进行了设计、仿真,并针对超宽带轨道角动量信号进行了讨论,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利用matlab对携带旋转因子的超宽带信号进行信道建模,研究了超宽带UWB信道的不同OAM模态值冲激响应及最大延时以及多径的分布情况等重要参数。在超宽带信道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几种重要的超宽带RAKE接收机,并将RAKE接收机与超宽带OAM信号结合,对携带旋转因子的信号分别利用A-RAKE、P-RAKE、S-RAKE进行性能仿真,对三种接收机在不同模态下的接收性能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bandwidth efficiency and channel capacity have gradually approached the Shannon limi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e have been looking for how to improve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to a greater extent. In improving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increasingly mature. As a new technology,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With efficient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anti-jamming capability,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electromagnetic and communication fields. For ultra-wideband (UWB) technology. UWB technology has been limited to radar remote sensing and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but because of its large capacity and high transmission rate,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short-range and high-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ield. This paper designs a circular array antenna by combini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with ultra-wideband (UWB) technology. The antenna array uses L-shaped probe. The antenna structure is designed and simulated, and the UWB orbit angular momentum signal is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matlab is used to model the channel of UWB signal with rotation factor.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different OAM modes and the maximum delay and multipath distribution of UWB UWB channel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WB channel. Several important UWB RAKE receivers are studied, and the RAKE receiver is combined with the UWB OAM signal to use A-RAKE / P-RAKE for the signal with rotation factor. S-RAK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receivers in different modes.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20;TN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鲁;;开拓无线超宽带新用途[J];科学时代;2003年03期
2 黄燕;超宽带破茧而出[J];互联网周刊;2004年35期
3 曲卡尔;美国致力研究用于先进战术网络的超宽带技术[J];航空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4 李静芳;超宽带离我们还远吗?[J];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5 李静芳;信息时代聚焦超宽带技术[J];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6 ;2010国际超宽带会议[J];微波学报;2010年01期
7 何贵斌;;超宽带导航技术及应用构想[J];中国新通信;2012年08期
8 施志康;;军事通信中超宽带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年04期
9 ;超宽带不是梦[J];科技广场;2002年07期
10 黄武襄;超宽带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浏;高斌;高攸纲;甘捷;;有关超宽带技术中的一些问题[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戴普兴;王春华;刘飞;;超宽带射频通信电路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7年
3 闵江涛;;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红;;超宽带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及发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继斌;郭宗良;;超宽带技术在装甲兵车载指挥通信中的应用[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苗涛;卢燕飞;冯玉珉;;超宽带在数字家庭个域网中的研究与应用[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沈剑青;李思敏;姜兴;;超宽带试验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颖;陈光;;适用于多带超宽带的信道估计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王帅;张杰;;超宽带技术在矿井中的应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玉虎;;一种编码跳时超宽带系统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涛、昊天编译;超宽带:比蓝牙更优越[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美国研究超宽带技术应用[N];人民邮电;2000年
3 晓竹;超宽带技术有望走进美国百姓家[N];人民邮电;2002年
4 ;蓝牙欲借助UWB提高带宽[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超宽带技术还有一段路要走[N];人民邮电;2004年
6 杨建波;超宽带有多“宽”[N];河北日报;2002年
7 ;摩托罗拉超宽带芯片实现极高数据传输速率[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 李珊;超宽带技术蛰伏 市场前景可期[N];通信信息报;2004年
9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孟军;超宽带技术成新宠[N];科技日报;2002年
10 记者 计育青;UWB上演三国演义 中国将是主战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短距离超宽带冲激成像雷达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鹏毅;超宽带抗干扰通信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赵亮;超宽带拓展距离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李辉;超宽带混沌通信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树彬;超宽带认知无线电系统电磁干扰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李德建;压缩感知与超宽带信道建模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王宏;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及多普勒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输参考超宽带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曹福成;超宽带无线定位算法及其在月球车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竹;超宽带定位与RAKE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珂;基于光纤链路传输的远程超宽带混沌成像雷达[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徐骏;基于超宽带定位的自动导引车辆导航方法及其导航系统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3 林善明;新型超宽带巴伦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杜仲林;超宽带阵列波束形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宋朝威;微带超宽带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胡秀娟;紧凑型超宽带MIMO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庞丹旭;超宽带OAM信道模型与接收机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8 浦,
本文编号:1399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39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