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到移动端3D MIMO宽带信道建模与仿真
本文关键词:移动端到移动端3D MIMO宽带信道建模与仿真 出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基于几何的随机散射模型 宽带信道 移动端到移动端 多输入多输出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的适用于宽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移动端到移动端无线信道的随机散射模型.假设有效散射体位于三维(3D)双柱体的表面,将已有的窄带模型扩展到宽带并且把载频和带宽引入模型中,利用仿真实现信道,通过实现的信道矩阵进一步开展信道特征和参数研究,与现有的解析方法相比更加简单直接.通过对3D双柱体和二维双环散射模型的比较发现,3D模型对应的功率延迟分布的归一化功率和均方根时延扩展比二维的小,3D信道容量有一定的提升.
[Abstract]:A geometric based random scattering model for wideband multi-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mobile to mobile channels is proposed. It is assumed that the effective scattering body is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double cylinder. The existing narrowband model is extended to broadband and the carrier frequency and bandwidth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he channel is realized by simulation, and th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are further studied through the realized channel matrix.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it is more simple and direct. The comparison of 3D double-cylinder and two-dimensional double-ring scattering models is made. The normalized power and root-mean-square delay spread corresponding to the 3D model can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the 3D channel.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基金】: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2016D09)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电波环境特性与模化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201400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72051)
【分类号】:TN919.3
【正文快照】: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传输系统和基于中继的蜂窝网中,移动端到移动端(M2M,mobile-to-mo-bile)通信起着重要作用.在M2M通信中,收发端天线等高且在相同环境中运动.在蜂窝网通信系统中,基站固定且远高于周围的环境,只有终端在移动.现有模型大多是针对这种固定端到移动端通信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越;刘倩倩;王琦;;基于4S一体化系统移动端的可靠性预计[J];电子质量;2010年01期
2 魏一丁;;对电商中的移动端流量转化为销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16期
3 李焱,张璐,许家栋;基于移动端多天线系统的无线衰落信道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韩都衣舍这样区分移动端与PC端[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4年06期
5 张健;;GSM-R通信系统中移动端性能测试分析[J];硅谷;2013年23期
6 雷伟军;;3G安全机制与移动端使用安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14期
7 冯媛;谢显中;杨陶;杨永记;;降低多用户MIMO下行检测复杂性的联合发送技术[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1期
8 刘进;;社交产品的网络江湖[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3年12期
9 李征;刘南;陶欢;;MIMO雷达对分布式目标测向研究[J];火控雷达技术;2008年03期
10 饶文元,戴利云,王军选;MIMO通信中的分集与复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敬民;梁涛;于勇;;一种新的MIMO发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亚婷;席安安;黄志忠;;新体制MIMO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中鹏;吴伟陵;;MIMO通信系统在相关信道下的性能分析[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蕾;李道本;;基于空间概念的MIMO容量及功率分配方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车斌;颜罡;钱澄;;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方向图可重构MIMO天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李海强;李颖;张元龙;;多用户MIMO中继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预编码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志勇;孙季丰;;基于SMC的MIMO快时变平坦信道盲跟踪[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8 黄勇;关键;;MIMO阵列雷达Two-Step检测器及其性能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9 逄型栋;洪伟;蒋芹;赵嘉宁;陈建宏;周健义;;MIMO移动台射频接收系统的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谭俊光;覃团发;;MIMO—OFDM中一种波束赋形算法[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别坤;短视频在移动端爆发[N];计算机世界;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杜峰;WP市占率过低难撼两强格局 引导PC用户入移动端成趋势[N];通信信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夏男;多用户MIMO中继系统的干扰消除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巩朋成;MIMO雷达波形优化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汪霜玲;MIMO雷达目标检测与波形设计及在天波超视距雷达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尤力;基于导频复用的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朱江章;MIMO宽带无线通信中的空时信号处理与信道估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孙继禹;MIMO雷达成像的电磁分析与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于晓燕;双选择性信道与空间相关信道下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D];东南大学;2006年
8 车小林;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预处理和频域均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熊飞;分布式天线系统中信道测量和MIMO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肖雳;无源和有源MIMO天线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及测试验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虚拟MIMO网络中基于联盟博弈的稳定用户匹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得旺;双基地MIMO雷达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珍;双基地MIMO雷达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卢颖辉;多用户大规模MIMO上行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彦波;MIMO雷达中虚拟孔径空时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龙;多用户MIMO上下行用户调度与传输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腾飞;多用户MIMO用户调度方法及性能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鹭;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研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周;双基地MIMO雷达实验系统校正与目标检测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杨燕;MIMO雷达正交波形设计与仿真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17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1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