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具有新型网络协调机制的智慧医疗监测系统

发布时间:2018-01-15 14:41

  本文关键词:具有新型网络协调机制的智慧医疗监测系统 出处:《电视技术》2017年Z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智慧城市 无线健康监测 异步缓存 改进点控制策略 生物电信号


【摘要】:将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引入智慧医疗、智慧家庭等前沿的智慧城市技术领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支持多监测点自由接入的无线便携式生物电信号智能监测与显示系统。提出了一种异步缓存机制,降低系统运算复杂度及开销,解决实时监测数据与现有无线网络接入问题;改进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点协调控制(PCF)机制,提出优先级轮询及动态调整重发上限等技术手段,提高无线网络的通信效率,保证多用户情况下的实时监测与波形显示稳定性。通过NS2仿真及系统整体实测,表明设计能够达到连续不间断的无线监测与视频显示效果,与现有采用DCF和PCF网络机制相比,传输延迟降低5%和1%,且接入的设备数量越多优势越体现。该设计大幅改善设备使用灵活性与实用性,突破现有设备因体积及有线连接等方式只能局限于医疗机构等场地使用的限制,适用于智慧城市对智能健康监护的多用户、可移动、无线化、远程诊断与记录发展需求。
[Abstract]: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intelligent medical, intelligent family and other cutting-edge smart city technology. A wireless portabl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display system for bioelectrical signal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which supports free access of multiple monitoring points. An asynchronous buffer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overhead of the system. Solve the problem of real-time monitoring data and existing wireless network access;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of wireless network is improved by improving the PCF mechanism of wireless network data transmission point coordina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technical means of priority polling and dynamic adjusting the upper limit of retransmission. The stability of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waveform display under multi-user condition is guaranteed. Through NS2 simulation and the whole measurement of the system, it is shown that the design can achieve continuous wireless monitoring and video display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DCF and PCF network mechanism, the transmission delay is reduced by 5% and 1, and the more devices are accessed, the more advantages. This design greatly improves the flex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vice.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equipment because of the volume and wired connection can only be limited to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sites to use restrictions, suitable for intelligent city to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 multi-user, mobile, wireless. Remote diagnosis and document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0118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A030310372)
【分类号】:TN92;TP277
【正文快照】: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通过移动监测、移动诊室、无线远程会诊、智慧处方、医疗信息云存储等智能技术手段,可提升诊疗覆盖面、效率与精度,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若进一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邱云翔;蔡成林;孙凯;于鹏;;基于北斗可穿戴式老人心率检测仪[J];电视技术;2017年02期

2 王金萍;朱雪梅;;远程医疗便携式实时监护技术专利综述[J];中国新通信;2016年17期

3 汪高勇;常晓玲;;嵌入式串行通信接收处理的可靠设计方法[J];光电技术应用;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忠林;Wi-Fi网络MAC协议跨层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奕铭;基于IEEE802.11MAC层协议优化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燕燕;谢红珍;;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7年03期

2 赵明剑;郑艳蓉;陈梓庆;;具有新型网络协调机制的智慧医疗监测系统[J];电视技术;2017年Z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刚;王解先;陈俊平;杨赛男;;U-Blox 6接收机解码与定位测试[J];测绘通报;2015年11期

2 刘一;任占兵;;基于安卓手机的远程心电测量系统的设计[J];电子器件;2015年01期

3 王利;张勤;涂锐;刘站科;;基于原始观测值的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算法[J];测绘学报;2015年01期

4 彭煈;周璐;何展;秦志刚;;物联网概念下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4年09期

5 李春华;蔡成林;邓克群;徐李冰;;一种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加权最小二乘(WLS)快速算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年07期

7 刘益和;张双;秦雨萍;张绍祥;谭立文;;植入式人体通信技术发展与未来[J];中国科技论文;2014年01期

8 杨飞然;吴鸣;张鹏;杨军;;循环缓冲机制在DSP异步数据访问中的应用[J];电声技术;2013年01期

9 李莹;贾彬;;一种基于状态机的串口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07期

10 夏桂华;唐超;蔡成涛;朱文博;;基于状态机的远程串行通讯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汪丽;Ad Hoc网络MAC协议中自适应退避算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李杰;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性能分析与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3 韩笑;无线局域网退避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黄开;基于CSMA/OFDMA的无线局域网MAC层接入调度协议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刘良浩;PMP宽带无线接入系统MAC层的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宇;基于NS2的水下自组网MAC层协议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王俊伟;基于SoPC技术的IEEE802.11无线局域网MAC层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丹阳;移动Ad Hoc网络中路由自愈技术的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明;李在军;钟维;易凡;常胜;黄启俊;王豪;;基于FPGA的多功能生物电信号检测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3年06期

2 何立琴,魏守水,丁良;生物电信号的线性隔离技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3年03期

3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梅;脑电信号时间不可逆性分析和多参量生物电信号耦合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王静;基于射频热凝器的生物电信号评估系统的研制[D];云南大学;2015年

3 赵瑞;物联网中生物电信号采集终端的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8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28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