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实用化少模光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9 02:29

  本文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网络 有限元法 少模光纤 大容量 色散 带宽 实用性 出处:《光子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了一种实用化的椭圆纯硅芯少模光纤,给出了光纤的设计原理与参考标准,运用全矢量有限元法结合完美匹配层边界条件分析了光纤的传输特性.在1.4~1.65μm波长处,光纤处于稳定的HE_(11)和HE_(21)双模运转,模式有效折射率差大于1.8×10~(-3),避免了模间耦合和串扰;在工作波长1.55μm处,HE_(11)和HE_(21)模的色散系数分别为19.61和4.41ps/(nm·km),色散斜率分别为0.048和0.002ps/(nm~2·km),模场面积分别为97.17和143.96μm2,模式的衰减系数均小于0.21dB/km.该光纤的传输特性基本符合G.652和G.655光纤标准,可利用现有成熟的"预制棒拉丝工艺"制备,同时与波分复用技术相结合可以成倍提升光网络的传输容量,对于下一代通信网络带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A practical optical fiber with elliptical pure silicon core is designed for large capacity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reference standard of the optical fiber are give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ber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full vector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boundary condition at the wavelength of 1.4 ~ 1.65 渭 m. The mode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difference is greater than 1.8 脳 10 ~ (-3), which avoids the coupling and crosstalk between the two modes. At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of 1.55 渭 m, the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are 19.61 and 4.41 ps-1 路km, respectively. The dispersion slope is 0.048 and 0.002 ps-1 路km ~ (-1), and the mode field area is 97.17 渭 m ~ 2 and 143.96 渭 m ~ 2, respectively.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mode is less than 0.21dB / km.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ber conforms to G. 652 and G. 655 fiber standards, and it can be prepared by using the existing "preform wire draw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technology,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optical networks can b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601052)资助~~
【分类号】:TN253;TN929.11
【正文快照】: 1-20060200引言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和接入带宽需求的不断提升,骨干网传输所用的单模光纤(Single-ModeFiber,SMF)具有的非线性效应使得系统容量逐渐接近香农极限.少模光纤(Few-Mode Fiber,FMF)中的模分复用(M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MDM)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光多输入多输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志宏;;光纤色散指标的分析及测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18期

2 黄本华;;光纤发展趋势及最新技术探讨[J];现代传输;2013年01期

3 刘贤炳,邹林森;几种计算光纤色散特性的数值方法[J];光通信研究;1996年04期

4 徐乃英;通信用光纤光缆的最新发展动态[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8年03期

5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9年03期

6 彭承柱;克服光纤色散影响的技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刘燕明 ,高育选 ,李懋循 ,蔡及时;非零色散位移大有效面积光纤在高容量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00年11期

8 费丰;高精度光纤色散测试技术[J];计测技术;2005年03期

9 方伟;马秀荣;郭宏雷;曹晔;岳洋;开桂云;;光纤色散测量概述[J];光通信技术;2006年09期

10 张军杰;胡丽丽;姜中宏;;稀土离子掺杂的多组分玻璃光纤[J];硅酸盐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汪业衡;杜柏林;;光纤色散稳定性和零色散稳定位移光纤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家斌;;通信网络中光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卢平;;新一代光纤及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司立宏;何宁;;频域相移法在光纤色散测试中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徐善驾;马哲旺;;径向非均匀光纤的改进阶梯法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6 张树强;韩庆荣;谢康;罗杰;;长飞公司高保实(HiPosh)光纤的性能特点与应用[A];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左昌明;;多包层平坦光纤色散的数值分析[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保生;王安;刘勇;;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文军;“光纤三杰”主导市场[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刘艳;光纤反倾销初裁获胜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鲁德明;光纤测试与监测技术:日趋成熟 应用普及[N];中国电子报;2007年

4 杨昆;光纤组合应用“就低不就高”[N];人民邮电;2010年

5 记者 江世亮;退休工程师独创光纤设计方案[N];文汇报;2013年

6 何珍宝;新型宽带通信光纤G.656技术和特性[N];人民邮电;2005年

7 黑龙江省电信技术支援中心 林秋菊 王洪国;密集波分复用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8 孙德华 孙忠滨;光复用技术及DWDM新动态[N];人民邮电;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安旭;基于光纤的稳相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莉月;新型纳米光纤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夏舸;光纤中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漆晓琼;基于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光纤无线电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诗菡;外部调控微光纤非线性效应[D];南京大学;2016年

2 张庆鑫;基于光通信仿真软件的光纤无线电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戴雯;高功率亚皮秒量级全光纤铒镱共掺激光器[D];天津大学;2014年

4 赵曼;基于光域补偿的射频信号光纤高稳传输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挺;基于干涉光谱法的光纤色散特性测量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6 张从国;锥形光纤的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纯丹;光纤色散相移监测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昭喜;超短脉冲在色散渐减光纤环型镜中传输特性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涛;光纤Bragg光栅传感解调系统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王苏北;高精度光纤时间传递的码型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2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42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