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端口接收机中的前端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 多端口前端 六端口结 补偿电容 节数扩展 出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换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各类无线通信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它们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在整个通信过程中,通信标准和信号占用的频带随着应用场景的不同也是各不相同的。为了有效传输信号,通信系统需要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硬件结构的接收机,硬件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将软件无线电技术(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应用于直接变频接收机能够对不同标准、频带以及调制方式的信号进行解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硬件结构和成本,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混频和I/Q支路失配等。将多端口技术应用到SDR接收机前端,不仅能够直接实现射频信号和基带信号之间的转换,省去混频器等高成本器件的使用,而且由于输入端口之间的隔离度较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混频现象,因此多端口接收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阐述了多端口前端的相关理论,对二极管检波电路和加性传感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导了多端口传感网络的原理,重点分析计算了六端口技术的原理和信号解调过程,为后续多端口前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2、优化设计了组成多端口结的微波器件,包括一种频带范围为4~20GHz的四节椭圆威尔金森功分器,在单节窄带功分器的基础上,通过传输线的节数扩展和形状变换扩展了工作带宽,减小了传输损耗。还优化设计了两种3dB的宽带定向耦合器,一种是基于补偿电容技术的频带范围为2~8GHz的交叉串联耦合器,将各节耦合线不连续处产生的寄生阻抗效应降到了最低,有效提升了耦合器的性能;另一种为基于节数扩展和渐变形状的微带缝隙耦合器,将频带范围扩展为2~20GHz,提升了耦合器在宽频带内的性能。最后还从加工的角度分别对改进设计的功分器和耦合器进行容差性能分析,为后续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从六端口结的带宽和性能方面着手,利用改进后的功分器和耦合器实现了两种六端口结的优化设计,一种为由宽带威尔金森功分器和改进的交叉串联耦合器组成的2.5~8GHz的宽带六端口结,通过节数扩展和补偿电容技术有效提升六端口结的整体性能,另一种为由宽带威尔金森功分器和缝隙耦合器组成的6~20GHz的宽带六端口结,通过节数扩展和形状变换有效提升了六端口的工作频带,最后经过仿真结果以及性能指标对比,验证了改进后的多端口结的性能。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exchange has become the most basic needs of human society. All kin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du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daily life, they will connect the whole world into a whole. In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communication standard and the frequency band occupied by the signal are differ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 In order to transmit the signal effectively. Communication systems need different modulation methods, which means that different hardware structures are needed. The hardware cost will also increase accordingly. The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s to direct frequency conversion receivers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standards. The demodulation of frequency band and modulation signal reduces the hardware structure and cost to a great extent,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elf-mixing and I / Q branch mismatch.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ort technology to the front end of SDR receiver can not only directly realize the conversion between RF signal and baseband signal, but also eliminate the use of high-cost devices such as mixer. And because of the high isolation between the input ports can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self-mix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multi-port receiver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1. The related theory of multi-port front-end is expounded, the diode detection circuit and additive sensing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the principle of multi-port sensor network is analyzed and deduced. The principle of the six-port technology and the signal demodulation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follow-up multi-port front-end, and optimizes the design of the microwave device composed of the multi-port junction. It includes a four-section elliptical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with a frequency band range of 420 GHz. Based on the single-section narrow-band power divider, the bandwidth is extended by the section number expansion and shap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The transmission loss is reduced. Two kinds of broadband directional couplers with 3dB are optimized. One is a cross-series coupler with a frequency band of 2GHz and 8GHz based on the compensation capacitance technology. The parasitic impedance effect caused by the discontinuity of each coupling line is reduced to the minimu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oupler is improved effectively. The other is a microstrip slot coupler based on section number expansion and gradual shape, which extends the frequency band to 2o 20GHz. Finally, the tolerance performance of the improved power divider and coupler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chining, which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processing. From the aspect of bandwidth and performance of six-port junction,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two kinds of six-port junction is realized by using improved power divider and coupler. A broad band six-port junction consisting of a wideband Wilkinson splitter and an improved crossover series coupler i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ix-port junction by means of section expansion and compensation capacitance technology. The other is a 620GHz broadband six-port junction composed of a wideband Wilkinson splitter and a slot coupler,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working band of the six-port by means of section expansion and shape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roved multiport junction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接收机[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5期
2 侯晶晶,张辉;降低WCDMA RAKE接收机功耗的一种方法[J];广东通信技术;2001年11期
3 侯晶晶,张辉;降低WCDMARake接收机功耗的一种方法[J];电力系统通信;2002年03期
4 ;接收机[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2期
5 ;接收机[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7期
6 胡向峰;张艳花;;接收机的非线性分析[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8年06期
7 刘志勇;张钦宇;张乃通;;一种IR-UWB系统FS-DFME均衡接收机[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12期
8 黄葆华;吕晶;;两种接收机结构的等效性证明[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03期
9 杨云升;杜广超;赵顺利;;接收机非线性测试分析[J];无线电工程;2011年10期
10 ;接收机[J];电子科技文摘;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山鹰;李锡华;李霞;周强;江晓清;王明华;;1×N级联Y分叉光功分器的新型设计[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林翠;;滤波功分器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冯文文;李磊;;宽带一分三功分器的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赵晨星;;奇等分微带功分器的仿真设计[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杨秀丽;傅积荣;董言宁;董鸣;葛建民;李铭祥;韩建国;;带移相功能的微波功分器的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唐先发;;宽频微带三等分功分器的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7 毛小丹;王明华;郝寅雷;;玻璃基光功分器的更小化设计研究[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吴继国;;一种新的宽带功分器的实验研究[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中)[C];1987年
9 袁凤国;岳光荣;李少谦;;基于去噪声的TR-UWB接收机[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苏雁;;多层功分器微带板中的埋电阻工艺[A];2008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山东 宋应臻;也谈改制卫视功分器[N];电子报;2003年
2 江苏 柏伟萍;最简单实用的功分器[N];电子报;2004年
3 记者 刘泓波邋通讯员 王永刚;大功率柴油机耦合器机组节油又高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江西 徐华荣;用有源功分器增强卫星电视信号接收效果[N];电子报;2001年
5 记者 范存强;节能耦合器问世[N];中国石油报;2000年
6 广东 曾广伦;电力补偿电容的容量测试和试验[N];电子报;2012年
7 甘肃 杨印霖;什么是分配器和分支器[N];电子报;2001年
8 辽宁 陈继武 黄元昆 程刚;TH904A型电话耦合器的技术改进[N];电子报;2010年
9 吉林 胡志强 李洪超;自制副卫星功分器电源控制器[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科;空间光通信系统中量子接收机的设计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娟;应用于短距离器件的带片上自校准技术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3 蔡凡;卫星定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4 黄凯;煤矿井下高性能微波功率分配器与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卑璐璐;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中多性能微波功率分配器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许志涛;无线通信系统中无源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刘宏梅;横跨定向耦合器的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王尔申;GPS接收机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10 彭浩;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鹿勇;便携式探空仪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吕伟;Ka波段小型化接收机设备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祥杰;AIS接收机射频前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张立哲;无人机机载接收机小型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毕爽君;可重构的直接射频采样接收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肖龙;六端口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浩;X/Ku波段收发前端关键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邱于保;太赫兹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振光;数字跟踪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晓艳;室内外定位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6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4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