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地震灾害下通信基础设施损毁的故障树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0 08:18

  本文关键词: 故障树模型 移动通信系统 地震灾害 破坏机理 出处:《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年2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功能划分的角度,将移动通信系统分为基站子系统、传输子系统与供电子系统三部分,对其关联结构、运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汶川、鲁甸等历史地震中通信系统典型破坏案例,对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系统的典型震害破坏形式与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基于故障树模型,分析地震灾害下移动通信基站退服的多层级、多类型的故障原因,提出了地震破坏造成通信基站退服故障的系统分析模式.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division ,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base station subsystem , transmission subsystem and electronic system . The system analyzes typical damage form and mechanis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system based on typical damage case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such as Wenchuan and Ludian . Based on fault tree model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ulti - level and multi - type failur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system , and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analysis mode of the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9164024)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6GLC038) 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重点专项(2016QJGJ12)
【分类号】:P315.9;TN91
【正文快照】: 1引言汶川、芦山、鲁甸等震例发现,震后移动通信基站退服分布与地震极灾区分布具有强关联性.基于移动通信基站退服情况快速判定地震极灾区技术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实际中基站退服的原因多种多样,强震造成的通信铁塔倒塌、机房设备受损、供电中断、通信电缆断裂等破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浩;提高安全意识 降低灾害损失——频繁的地震灾害给我们的警示[J];当代建设;2000年01期

2 侯建盛,苗崇刚,李成日,王海波;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3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4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3期

5 毛国敏;顾建华;吴新燕;;地震灾害的分类和分级方法研究[J];地震学报;2007年04期

6 ;为什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7 赵旭国;;西汉至元末甘肃地区地震灾害的发生及特点初探[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8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02期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灾害[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龚强;吴琼;陈征山;;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韩东银;魏英祖;;生态系统地震灾害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9 E.Smith;;新西兰的地震灾害与减灾[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李亦纲;曲国胜;杜小霞;黄建发;尚红;;全球地震灾害预警系统的初步设计与实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强;发扬顽强奋战精神 同心战胜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N];绵阳日报;2014年

3 蔺津;自治区政协召开《宁夏地震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N];华兴时报;2008年

4 崔永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上的青海高原地震灾害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周琳 记者 彭溢;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提升[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熊燕;我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提升[N];云南日报;2013年

7 主讲人 袁一凡 整理 嘉星一族;绝处逢生:地震灾害如何预防[N];北京科技报;2011年

8 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供稿;宁夏地震灾害特点[N];华兴时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战胜地震灾害[N];四川日报;2013年

10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朔州市历史上的地震灾害[N];朔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2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6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焦译布;城市地震预防与减灾管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5 韩晓敏;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吴梦初;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洋;新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D];复旦大学;2014年

9 李陶;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于丽丽;政府职能视域下的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47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47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