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系统中LDPC的识别

发布时间:2018-01-22 17:55

  本文关键词: 大气激光通信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自适应编码调制(AMC) 识别 出处:《光电子·激光》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大气激光通信信道模型出发,结合大气激光通信特殊的调制方式,利用接收解调软判决序列的后验概率信息,导出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系统中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识别算法公式。仿真结果表明,当识别正确率为0.8时,在强湍流条件下,算法公式比传统算法性能提高约1.2dB;在弱湍流条件下,算法公式比传统算法性能提高约1.5dB;并且随着码率的降低和码长的增加,识别成功率均有提高。因此,所提算法公式能够进一步抑制大气湍流影响,提高系统性能。
[Abstract]: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model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modulation mode of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the posteriori probability information of the received demodulation soft decision sequence is used. The algorithm formula of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LDPC) in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adaptive system is deriv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is 0.8,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ong turbul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is about 1.2 dB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algorith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eak turbul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is about 1.5 dB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algorithm. With the decrease of code rate and the increase of code length, the recognition success rate is improved. Therefore,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further suppress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308085MF83,1408085MF120)资助项目
【分类号】:TN929.1
【正文快照】: 1引言大气激光通信是伴随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和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元件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通信方式,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高、隐蔽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然而,大气衰减效应和大气湍流效应是限制通信距离和性能的瓶颈所在[1,2]。为了抵抗衰减效应和大气湍流,低密度奇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包昕;王达;刘婉月;;利用软解调序列的LDPC码闭集识别方法[J];电讯技术;2015年01期

2 刘海达;李静;彭华;;利用最大偏差比的LDPC码识别算法[J];信号处理;2014年08期

3 于沛东;李静;彭华;;一种利用软判决的信道编码识别新算法[J];电子学报;2013年02期

4 袁建国;刘文龙;黄胜;王永;;光通信中基于有限域加群的一种QC-LDPC码[J];光电子.激光;2013年01期

5 易湘;岳鹏;刘增基;陈耿;;基于分集接收技术的相干大气激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J];光电子.激光;2012年09期

6 李菲;吴毅;侯再红;;湍流大气光通信系统误码率分析与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6期

7 陈丹;柯熙政;;基于Turbo码的无线光通信副载波误码性能分析[J];光学学报;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勋;刘世涛;曹阳;彭小峰;;FSO-OFDM系统下LT码与交织级联的性能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6年11期

2 任建迎;孙华燕;赵延仲;张来线;;逆向调制激光通信作用距离及误码率分析[J];激光与红外;2016年10期

3 孙韩;郝士琦;张岱;赵青松;王勇;王磊;赵琦;;基于信道特征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大气激光通信帧同步算法[J];光电技术应用;2016年05期

4 黄胜;穆攀;贾雪婷;袁建国;;基于BIBD与基区组元素组合的QC-LDPC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9期

5 陈国泰;张朝阳;张亮;陈平平;;系统极化码的置信传播译码性能分析[J];电讯技术;2016年08期

6 陈牧;柯熙政;;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年08期

7 彭贻云;张玉;杨晓静;;基于最大相似度的伪随机交织器盲识别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6年03期

8 吴刚;张邦宁;郭道省;;非理想同步下BCH码盲识别的改进算法[J];信号处理;2016年06期

9 孙韩;郝士琦;张岱;赵青松;王勇;;基于蚁群算法的大气激光通信中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盲识别[J];光学学报;2016年09期

10 孙韩;郝士琦;赵青松;王勇;;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系统中LDPC的识别[J];光电子·激光;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灿;张天骐;刘瑜;;基于伽罗华域高斯列消元法的RS码盲识别[J];电讯技术;2014年07期

2 解辉;黄知涛;王丰华;;信道编码盲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13年06期

3 于沛东;李静;彭华;;一种利用软判决的信道编码识别新算法[J];电子学报;2013年02期

4 袁建国;王望;汤彬;梁天宇;王永;;光通信系统中基于伽罗华域乘群的QC-LDPC码的一种新颖构造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2年07期

5 袁建国;王望;梁天宇;;一种高速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QC-LDPC码的构造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2年05期

6 胡树楷;杨洋;王新梅;;达到最小汉明距离上界的准循环GF(q)-LDPC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王惠琴;曹明华;贾科军;柯熙政;;大气激光通信中垂直分层空时码的研究与实现[J];光电子.激光;2012年03期

8 林日钊;傅忠谦;李永亮;张虎;王剑亭;;圆偏振移位键控的星地激光通信误码率研究[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9 肖永军;刘彦飞;董冉;熊准;;Experiment study of ATP system for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J];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11年06期

10 甘露;刘宗辉;廖红舒;李立萍;;卷积交织参数的盲估计[J];电子学报;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乾远;郭军;莫海涛;卫斌;;大气激光通信的自动跟瞄技术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09年02期

2 龚义森;张明;;大气激光通信的发展和应用[J];军事通信技术;1985年04期

3 王蔚然,袁宏春;大气激光通信的跟瞄系统[J];地质科技管理;1994年03期

4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接收视场角的研究与分析[J];红外技术;2003年05期

5 邓代竹,郭华福;多发射机在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4期

6 谭大川,史清白,范天泉;大气激光通信机的设计[J];光电工程;2005年11期

7 王俊生,田波,崔一平;大气激光通信技术[J];电子器件;2005年01期

8 余杨;张旭苹;;大气激光通信机的光学模型和物理实现研究[J];激光杂志;2006年01期

9 王志勇;袁强;陈旭辉;孙晖;;一种大气激光通信机的总体设计[J];通信技术;2007年09期

10 钟晓春;韩佳佳;;大气激光通信中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马东堂;华卫令;魏急波;;多光束大气激光通信中激光光源的温度场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焦荣;柯熙政;张华;;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晓华;戴佳;;航机大气激光通信(网)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殷祖焘;段志姣;;浅谈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解东宏;廖晓敏;刘向阳;崔玉萍;;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WDM系统关键技术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杨利红;柯熙政;魏时光;;大气激光通信中光PPM偏振调制的硬件设计及其仿真实验[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王惠琴;;大气激光通信中V-BLAST码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平;移动式大气激光通信信号接收新方法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孙立华;监听反监听 收集军情招数多[N];北京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勇;大气激光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易湘;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马东堂;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璐;大气激光通信中随机光信号的建模和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瑞青;斜程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付丽;大气激光通信仿真软件平台[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先武;大气激光通信脉冲位置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杰;无线大气激光通信损耗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孟楷;高效率、高速率大气激光通信接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苗琳;大气激光通信数据传输的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7 焦荣;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机的研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瑞;大气激光通信光学系统设计和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丽黎;面向大气激光通信的数值计算及仿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妮;基于高阶累积量的大气激光通信信道盲均衡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5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55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