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LTE-A网络切换认证协议
本文关键词: LTE-A 切换认证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椭圆曲线代理签名 着色Petir网 出处:《电子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典型蜂窝网络LTE-A网络的切换认证问题,本文通过引入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提出了软件定义LTE-A异构网络架构,在中心控制器中共享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安全上下文信息,以实现简化切换认证过程,提高认证效率的目标.中心控制器的加入,使蜂窝与核心网通信时需要增加一次信令开销,而LTE-A网络的标准切换认证方法过于复杂,应用在软件定义LTE-A异构网络中,会产生较多的信令开销.基于代理签名的切换认证方法,使UE在验证身份时不用经过核心网,减少了信令开销.在安全性相同的情况下,基于椭圆曲线的加密体系比基于RSA的加密体系计算量更小,有利于减少中心控制器的计算压力.本文采用椭圆曲线代理签名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切换认证协议,并运用着色Petri网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是有效的,且安全性更高.
[Abstract]:Aiming at the handoff authentication problem of typical cellular LTE-A network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which is defined by softwa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ftware definition of LTE-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which the security context information of UE(User equipment is shared in the central controller.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process of handover authenti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uthentication, the addition of central controller makes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cost of signaling once when the cellular communicates with the core network. However, the standard handoff authentication method of LTE-A network is too complicated, and it will generate more signaling overhead when it is applied in the LTE-A heterogeneous network defined by software, and the handoff authent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roxy signature. So that UE does not have to go through the core network to verify identity, reducing the signaling overhead. Under the same security, the encryption system based on elliptic curve has less computation than the encryption system based on RSA.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pressure of the central controller,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handover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by using the elliptic curve proxy signature metho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ocol is effective and the security is higher.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370065,No.61502040)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No.2015BAK12B03-3)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No.2014000020124G099)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波,徐胜波,王育民;认证协议形式分析的讨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张勇,陈涵生,白英彩;结构化认证协议设计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0年12期
3 郑东,田建波,王育民;关于BAN逻辑扩展的注记[J];电子科学学刊;2000年01期
4 杨宇光,祝世雄;一种量子认证协议的设计[J];通信技术;2002年09期
5 段斌,王键;学生就业网签约认证协议设计及分析[J];计算机应用;2004年08期
6 吴文杰,张晓光;网络查询系统中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5年21期
7 缪祥华;;一种分析和设计认证协议的新逻辑[J];计算机工程;2008年02期
8 高伟;李飞;刘锋;;基于身份的非交互可否认认证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33期
9 ;私有云用户访问公有云的一轮认证协议[J];科学通报;2012年19期
10 徐梦茗;肖聪;江卫;付毅;;认证协议研究概览[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石春晖;赵战生;;认证协议安全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英俊;徐明;;无线传感器网络交叉认证协议研究与改进[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仇细平;缪祥华;杨晓婕;;Otway-Rees认证协议的分析与改进[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4 张兆心;方滨兴;张宏莉;;基于BAN逻辑的SIP网络中认证协议安全性分析[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卿斯汉;;关于“报文重发”型攻击的注记[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闫冰;WLAN选择最佳EAP[N];网络世界;2006年
2 郭勇;无线安全八手绝活[N];网络世界;2005年
3 那罡;无线安全跨越“线”制[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4 记者 胡英;为中国移动提供Wi-Fi公共热点[N];计算机世界;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丽;面向隐私保护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邓江;新型认证协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金春花;具有特殊性质的认证协议设计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田建波;认证协议的分析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5 黄尹;认证协议及其在网络安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赵鑫;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播认证协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郑丽娟;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中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卫东;IEEE802.11无线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及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惠斌;安全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10 曹雪菲;基于身份的认证协议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基于单分组散列函数的移动RFID认证协议[D];延边大学;2015年
2 李艳;基于PUF轻量级认证协议的分析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孙兵;面向BrowserID认证协议的还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谭永洲;基于轻量级CA的无线Mesh网络认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文杰;RFID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党利娜;无线体域网中的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龚圆圆;RFID安全认证协议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孟祥波;路由器互连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承;RFID互认证协议的设计及安全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张瑾瑾;RFID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2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9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