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退偏振比探测的大气激光通信

发布时间:2018-02-12 06:02

  本文关键词: 光纤光学 大气激光通信 多径效应 码间串扰 退偏振比 出处:《光学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大气激光通信中多径散射效应产生的通信链路码间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退偏振比探测的大气激光通信传输方案。利用光子追迹和Stokes矢量变换进行了Monte Carlo仿真;通过设置不同的云层物理厚度和消光系数,得到接收光退偏振比与云层光学厚度的一一对应关系;基于Stotts公式,得到接收光退偏振比与平均脉冲时间展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在多径效应影响下的最佳通信传输速率方案,该方案在激光通信系统接收端直接进行退偏振比探测,可有效评估大气信道环境的多径强度,进而在保证激光通信传输质量的同时实现最大的通信传输速率。该研究在星地激光通信以及自适应激光通信的通信链路优化领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inter-symbol crosstalk caused by multipath scattering effect in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a scheme of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depolarization ratio detection is proposed.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by photon tracing and Stokes vector transformation. By setting different cloud physical thickness and extinction coefficient,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optical thickness and the depolarization ratio of the received light is obtain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otts formul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pulse time broadening and the optical depolarization ratio is obtained.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rate sche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ath effect is proposed, which detects the depolarization ratio directly at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multipath intensity of the atmospheric channel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link optimization of satellite to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adaptive laser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guarantee the transmission quality of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achieve the maximum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rat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71446)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308085MF83)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乾远;郭军;莫海涛;卫斌;;大气激光通信的自动跟瞄技术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09年02期

2 龚义森;张明;;大气激光通信的发展和应用[J];军事通信技术;1985年04期

3 王蔚然,袁宏春;大气激光通信的跟瞄系统[J];地质科技管理;1994年03期

4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接收视场角的研究与分析[J];红外技术;2003年05期

5 邓代竹,郭华福;多发射机在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4期

6 谭大川,史清白,范天泉;大气激光通信机的设计[J];光电工程;2005年11期

7 王俊生,田波,崔一平;大气激光通信技术[J];电子器件;2005年01期

8 余杨;张旭苹;;大气激光通信机的光学模型和物理实现研究[J];激光杂志;2006年01期

9 王志勇;袁强;陈旭辉;孙晖;;一种大气激光通信机的总体设计[J];通信技术;2007年09期

10 钟晓春;韩佳佳;;大气激光通信中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马东堂;华卫令;魏急波;;多光束大气激光通信中激光光源的温度场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焦荣;柯熙政;张华;;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晓华;戴佳;;航机大气激光通信(网)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殷祖焘;段志姣;;浅谈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解东宏;廖晓敏;刘向阳;崔玉萍;;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WDM系统关键技术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杨利红;柯熙政;魏时光;;大气激光通信中光PPM偏振调制的硬件设计及其仿真实验[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王惠琴;;大气激光通信中V-BLAST码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平;移动式大气激光通信信号接收新方法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勇;大气激光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易湘;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马东堂;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璐;大气激光通信中随机光信号的建模和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丽;大气激光通信仿真软件平台[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先武;大气激光通信脉冲位置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杰;无线大气激光通信损耗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孟楷;高效率、高速率大气激光通信接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苗琳;大气激光通信数据传输的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焦荣;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机的研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瑞;大气激光通信光学系统设计和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丽黎;面向大气激光通信的数值计算及仿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妮;基于高阶累积量的大气激光通信信道盲均衡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江平新;大气激光通信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04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504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