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提高下一代光接入网可靠性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2 09:04

  本文关键词: 光接入网 PS-QPSK 改进的RZ-OFDM-QPSK 调制格式 损伤补偿 光网络生存性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根据下一代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更高的接入带宽、更远的传输距离、更大的分光比以及带宽资源的灵活、动态分配,WDM-OFDMA-PON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发展要求。PON是光纤接入的主要网络结构,近年来发展的LR-PON(Long Reach-PON)符合接入网对更远传输距离的要求,以及接入网/城域网融合的发展趋势。WDM技术带来了更高的带宽。OFDM技术带来更灵活的多址方式和资源分配粒度,而灵活频谱技术则实现了网络带宽资源的动态、弹性分配。随着接入网与城域网的融合以及基于SDN技术实现动态灵活栅格的光网络的趋势,下一代光接入网中的高级调制格式,损伤补偿,网络生存性成为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在频谱灵活的WDM-OFDMA-PON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的调制格式,光信号传输损伤感知的评价模型及采用DSP动态补偿机制,设计了低成本的光网络故障监测方案,并对以上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及方案优化。其成果将为下一代光接入网中光信号传输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1)介绍了光网络的发展动态与下一代基于PON的光接入网的发展趋势:基于LR-PON的城域/接入融合网络,OFDM技术与PON技术的结合,SDN技术与PON技术的结合,DSP技术在光接入网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一代光接入网中为提高可靠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介绍了 QPSK调制格式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并详细分析了PM-QPSK-ROF系统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PS-QPSK调制格式,通过仿真,对比了两种调制格式的性能:星座图,EVM与功率的关系,EVM/BER与IQ失衡的关系,证实所提出的PS-QPSK调制格式的抗IQ失衡与XPM的能力要比PM-QPSK 强。(3)介绍了OFDM调制格式的原理与数学表达以及IFFT/FFT实现,并分析了光通信中的两种OFDM系统的结构与各自优缺点。提出了改进后的RZ-QPSK-OFDM调制格式,并详细研究了其原理。通过把子载波分奇数偶数子载波分别进行IFFT运算处理,合成到一起后调制为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此外对RZ-OFDM-QPSK,NRZ-以及改进后的RZ-调制格式在ROF系统中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调制格式的频谱利用率与NRZ调制格式相当,是同等条件下RZ调制格式的2倍,且传输性能要好于NRZ调制格式。(4)对光信号传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损伤包括: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IQ失衡,相位噪声,以及非线性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了优化后的关联式损伤感知评估模型,采用Q因子作为评价标准考虑了损伤之间的作用,不同损伤的权重以及性能余量的影响。对于主要的损伤,研究了补偿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补偿机制的有效性。(5)在光网络生存性方面,在网状网加树的结构中,提出了低成本的光迹监测与光编码检测的联合检测算法,采用光编码技术检测环上链路与节点,然后用光迹监测算法监测网状网的内部链路,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监测算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此外,还优化了光迹算法中的部分参数,使得启发式的MTA算法输出更小数目的光迹数目,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ptical network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ptical access network . ( 3 ) The principle an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OFDM modulation format and IFFT / FFT are introduced , and the structure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wo OFDM systems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15.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自醒;光接入网线路评估的高性价比测试方案[J];通讯世界;2005年06期

2 卢群;袁丽华;;我国光接入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广电对策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年08期

3 ;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朱伟伟;林峰;孙立炜;杨振中;;光接入网设备及其典型故障排除[J];科技资讯;2012年15期

5 刘丽;周向阳;李晴;陈道群;;光接入网技术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01期

6 张华峰;;多元化应用环境下光接入网解决方案策略研究[J];硅谷;2013年17期

7 钟卫平,周王炳;光接入网在惠州本地电信网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0年04期

8 宗长春;光接入网[J];电子科技;2000年12期

9 谭振建;光接入网的规划考虑[J];电力系统通信;2001年02期

10 高丽峰,杨淑雯;光接入网的分层管理体系结构[J];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彦存;;光接入网技术与设计方法[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邹蕾;黄元波;;接入二层汇聚网络的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桂;赵榛;肖明明;;下一代宽带光接入网技术—EPON[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惠;;本地SDH传输网及光接入网建设[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主持人 徐勇;光接入网的现状与未来[N];人民邮电;2003年

2 张翎 左鹏;光接入网技术与设计方法[N];人民邮电;2004年

3 ;宽带接入网技术[N];中国电子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窦欣宇;基于混沌的光接入网保密通信与故障监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磊;下一代光接入网中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信号处理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杰;基于工程挂测方法的EPON网络质量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姜景隆;光接入网中的self-seeding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许智慧;保定电信光接入网工程系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肖枭;OFDM-PON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5 蒋雯雯;居民小区电信光接入网系统规划与设计[D];兰州大学;2016年

6 李潇;提高下一代光接入网可靠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张志成;大规模光接入网中成本及可靠性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张志强;铁路光接入网系统割接开通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睿;云南电信光接入网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吴家林;面向光接入网的软定义动态资源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5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505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