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23 19:07

  本文关键词: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08年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寿仙华  

【摘要】: 乡镇企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产业集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一系列由乡镇企业组成的产业集聚区,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 乡镇企业产业集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浙江枫桥衬衫业为案例,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乡镇企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力争我国家乡镇企业集群政策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6.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7-8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8-11
  • 1.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8-9
  • 2.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9-10
  • 3.若干评价10-11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点11
  • 1.研究方法11
  • 2.创新点11
  • 第四节 论证框架11-13
  • 第二章 产业政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问题13-24
  • 第一节 产业集群政策及政府的职能作用13-16
  • 1.政策引导13-14
  • 2.市场监管14-15
  • 3.公共服务15-16
  • 4.经济指导16
  • 第二节 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原则16-18
  • 1.系统性(systematic)原则16-17
  • 2.中间人原则17
  • 3.非选择原则17
  • 4.非拷贝原则17-18
  • 5.整体性原则18
  • 第三节 产业集群政策的分类18-20
  • 1.经纪人(或中介机构)政策18
  • 2.需求方面的政策18-19
  • 3.培训政策19
  • 4.国际关系促进政策19
  • 5.框架(或环境)政策19-20
  • 第四节 产业集群政策内容20-22
  • 1.西欧各国产业集群政策20-21
  • 2.日本产业集群政策21-22
  • 第五节 集群政策的评价22-24
  • 第三章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24-32
  • 第一节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主要特点24-25
  • 1.单体规模小,总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24
  • 2.企业网络发达,分工协作较强24
  • 3.产业与专业市场联动性强24-25
  • 4.企业快速成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5
  • 5.行业分布广,区域贡献度大25
  • 第二节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若干类型25-26
  • 1.自然资源依托型25
  • 2.传统技艺生成型25
  • 3.专业市场催生型25-26
  • 4.核心企业带动型26
  • 5.外商投资形成型26
  • 第三节 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过程26-32
  • 1.产业集群演化阶段26-27
  • 2.乡镇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以枫桥衬衫集群为例27-32
  • 第四章 中国乡镇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32-43
  • 第一节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2-33
  • 1.布局散乱,综合聚集效益不高32
  • 2.乡镇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关系和信任环境32
  • 3.区域范围内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32-33
  • 4.缺乏人才,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权不多33
  • 5.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33
  •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枫桥衬衫业的案例33-41
  • 1.国内国际市场34-36
  • 2.政府搭台和政策扶持36-38
  • 3.税收环境38-39
  • 4.专业协会39-41
  • 第三节 案例借鉴:浙江上虞松厦伞业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41-43
  • 第五章 对策分析43-47
  • 第一节 创造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43-44
  • 第二节 构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支持系统44
  • 第三节 合理规划乡镇企业集群区的产业结构44-45
  • 第四节 推进乡镇企业集群网络化发展45
  • 第五节 营建良好的地区产业文化45-47
  • 第六章 结束语47-48
  • 第一节 主要结论47
  • 第二节 研究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学艳;临清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再论“义乌模式”[J];财贸经济;2000年11期

    3 姚海琳;企业集群成长中的地方政府作用[J];当代财经;2003年04期

    4 聂鸣,李俊,骆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6 梁军,安虎森;关于我国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问题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06期

    7 吴明华;;义乌模式3.0:调控有度的有为艺术[J];决策;2007年01期

    8 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年05期

    9 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2年04期

    10 母爱英;论博弈分析在区域政策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雷;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防范与效率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庄晋财;程李梅;;西部企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实现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7 胡卫东;;西部县域园区产业集群地域根植性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景娥;;宁夏枸杞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9 吴爱军;;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10 潘琪;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艳新;陈玲玲;;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职能的变迁[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康世瀛;周红;;产业集群与重庆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苏锋;;再评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梁俊;;批发市场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及其效应分析——提升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叶乘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产业布局战略研究[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雁飞;;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盛朝迅;;分工深化、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乃军;资源枯竭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演进机理与产业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蔡弘;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及保留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羊卫辉;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陈柳钦;;分工协作、交易费用与产业集群[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倪鹏飞;;政府促进产业集群的十大陷阱[J];理论参考;2006年09期

    4 吉智军;贾现召;王玉金;;洛阳轴承产业集群问题研究[J];轴承;2008年11期

    5 郑文智;;集群演化与区域产业的根植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6 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7 童昕,王缉慈;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群——以东莞的“商圈”现象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1期

    8 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9 王缉慈;谭文柱;林涛;梅丽霞;;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10 王缉慈;李鹏飞;陈平;;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晓浩;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大学;2007年

    4 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5 冉庆国;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严飞;中小企业集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龚双红;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利;大唐袜业的产业集群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增民;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白茹;有关中小企业内集群融资问题的探讨[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蒋方信;山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朱颖;山东半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丁加军;山东半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D];山东大学;2007年

    7 姚厚斌;仙桃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孙婷;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杨钟馗;基于产业集群理论下的长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童方方;关于加强东莞中小体育用品企业集群建设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聂鸣,李俊,骆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阎逸,程玉申;区域特色工业及其作用——以浙江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1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课题组;西方七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1期

    5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6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7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8 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9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10 郑风田,唐忠;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2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3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4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5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6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7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8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9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10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N];联合时报;2003年

    2 杨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赵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彬;[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王志 管洪辉;[N];丹东日报;2010年

    7 杨建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记者 贾一;[N];铁岭日报;2011年

    9 谈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张英;[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50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