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aptor编译码技术的改进算法
本文关键词: LT码 Raptor码 预编码 出处:《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介绍LT码原理及其相关度分布函数的基础上,对Raptor码的编译码原理进行研究.其中预编码技术和LT码编译码技术是Raptor码的的两个核心技术.选择一套合适的预编码方案和改进LT度分布函数是改进算法的核心所在.通过研究和比较,在传统的一些纠删码中最终选择以LDGM码作为预编码方案,并根据实际应用对LT码度分布函数进行了改进.将LDGM码和改进后的LT码级联为Raptor码.这种Raptor编码技术的改进算法改善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网络丢包以及实时性的问题.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LT code and its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principle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Raptor codes is studied. Among them, precoding technology and LT-decode technology are the two core technologies of Raptor codes. Choosing a suitable precoding scheme and improving the LT-degre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re the core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Through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In some traditional erasure codes, LDGM code is chosen as the precoding scheme. The LDGM code and the improved LT code are concatenated into Raptor cod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improved algorithm of the Raptor coding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network packet loss and real-ti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ata transmiss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372087)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社发项目(2016C33166)
【分类号】:TN91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复数旋转码的推广及其编译码方法[J];铁道学报;1989年01期
2 马守兴;任丽;;基于纠错编译码的基带无损伤切换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06期
3 周辉;崔文惠;邵菲;;一种实现信源信道联合编译码的新方法[J];科技导报;2007年10期
4 李卓;邢莉娟;王新梅;;一类量子稳定子码的编译码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辛明瑞,唐雪寒,于伦政,蒋轩祥;双相电平码的编译码技术及其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7年04期
6 李萍;一种单片机控制的差错编译码系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7 汪瑞林;韩静;孙秀花;;分量分离DPCM编译码实验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年04期
8 谭立志;;三阶高密度双极性信号编译码的建模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11期
9 王福文,董燕琴,李兵;高速并行RS编译码系统实现技术[J];微处理机;2001年04期
10 王佳婧;孙振宇;;特定条件下的LT码关键参数性能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戴清杰;黎艳;;Turbo码编译码技术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伟;张春阳;邵珠雷;;相关衰落信道中星座预编码和球译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丽;王中训;;一种有效的QC-LDPC码设计及编译码仿真实现[A];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1年
4 邵玉斌;龙华;向凤红;;MIMO通信系统空域维纳预编码器及性能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靳鹏;徐鹏;蹇登亮;;基于FPGA和AHA4501的TPC编译码的实现[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继雄;李有明;周新星;;DSL基于误差符号的自适应预编码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钟俊;彭启琮;;有限比特反馈下OFDM系统的预编码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守贵;陈明;;MIMO系统中基于离散速率集的线性预编码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9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道彬;米文智;;一种基于TXMMSE预编码的新型OFDM系统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新莉;卫星多天线数据传输下水库水情测报编解码技术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吕磊;MIMO系统中基于有限反馈的预编码及天线合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萌萌;未来MIMO技术的性能分析和预编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胡志蕊;多小区协作系统下预编码及收发联合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张萌;协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董全;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预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伟;多用户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超;多天线系统中的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楠;中继协作通信中的编码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张蕾;非线性预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金超;基于RAPTOR容错模型的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王尧;C-RAN中TD-SCDMA信道编译码与数字中频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孙衍妮;水下激光LDPC通信系统特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盖宝宏;面向5G通信系统的极化码编译码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5 冯雪萍;高效协作TURBO编译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高松;重叠码分多址系统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袁莉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粟唐;高速移动场景下LTE下行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田梦;PLC中基于MIMO的预编码技术研究与中继系统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高书莹;下行多用户MIMO预编码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21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52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