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硅芯光纤的空间辐照环境适应性
本文选题:光纤 切入点:纯硅芯 出处:《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了光纤的辐照损伤机理,对纯硅芯光纤与传统芯层掺杂光纤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从结构组成特点上分析了两者的抗辐照性能差异。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光纤的抗辐照试验标准,对各标准中剂量率、总剂量等试验条件差异进行了对比,并对不同剂量率对光纤辐照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光纤在空间辐照环境条件下应用的γ辐照试验条件的选择原则。最后,采用0.1 rad(Si)/s剂量率对某国产纯硅芯光纤的抗辐照性能进行了试验评估,光纤在20 k rad(Si)总剂量辐照后光纤损耗为1.934 d B/km。空间辐照性能评估结果满足该项目的宇航型号的空间环境使用需求,辐照评估结论为可用。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radiation damage of optical fiber is studie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silicon core fiber and traditional core layer doped fiber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of anti-irradiation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two is analyzed from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andards of anti-irradiation test for optical fiber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tudi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est conditions, such as medium dose rate and total dose, are compar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ose rates on the results of optical fiber irradiation test is analyzed, and the selection principle of 纬 irradiation test conditions for optical fiber in space irradiation environment is given. The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a home-made pure silicon core fiber was evaluated by the dose rate of 0. 1 rad(Si)/s. The optical fiber loss is 1.934 dB / km.Space radi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meet the space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aerospace model of the project, and the radi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vailable.
【作者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分类号】:TN8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红亮;光纤的损耗[J];现代通信;1999年08期
2 蔡春平,高秀敏;光纤涂料对光纤衰减的影响[J];应用光学;2001年03期
3 孙大华,孙贵廷;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影响光纤损耗的因素[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4年06期
4 谭海艳;赵鑫;;光纤损耗的理论分析与测量[J];甘肃科技;2009年21期
5 吕宣铭;光纤的损耗及弯曲损耗的利用[J];北京电信科技;1997年03期
6 秦大甲;日本研究小组开发出低损耗“多孔”光纤[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1年05期
7 潘伟祥;产生光纤损耗的原因及损耗的测试方法[J];有线电视技术;2002年14期
8 马凌云;光纤损耗的测量和使用设备[J];甘肃科技;2004年08期
9 覃成克;光纤损耗及其测量[J];广西通信技术;1995年02期
10 江源,凌根华,殷志东;侧面发光光纤的制备原理及其应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贵廷;;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影响光纤损耗的因素[A];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储九荣;张海龙;刘志飞;吴祥君;;环境因素对塑料光纤损耗的影响[A];中国通信学会2002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建明;;G.655光纤在应用中的问题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原源;李曙光;;大模式面积光子晶体光纤损耗和色散特性的多极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钱新伟;王瑞春;赵建东;吴小松;;具有卓越抗老化性能的新一代光纤涂层[A];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飞龙;郑小莉;徐杰;杨力帆;;基于SDH海底光纤在线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雅丽邋编译;百折不挠的光纤[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海龙;帝斯曼提升光纤品质[N];通信产业报;2013年
3 康宁通信大中华区光纤部;超级连接的世界:用于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光纤技术[N];通信产业报;2012年
4 北京康宁光缆有限公司技术部;FTTH:构建接入网可靠基石[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罗思臻;微型光缆开发已成大势所趋[N];人民邮电;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向伟;高非线性光纤与硅波导若干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春;光纤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艺潼;光纤中基于SBS效应的微弱光信号放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梅卫龙;微波光纤稳相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赵干;工程实践中的光纤损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马思宁;电力光纤损耗及测试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6 高明娟;光纤特性测试及数据采集与处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关铁山;光子晶体光纤损耗的模拟与分析[D];燕山大学;2005年
8 聂文伟;基于LabVIEW的光纤干涉传感信号解调和定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栾凤虎;数据视频光纤混合传输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10 吴雷;温控高精度大范围连续可调光纤延迟线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0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64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