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A系统中层分配及功率分配方案研究
本文选题:5G 切入点: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 5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根据业界提出的5G系统的核心性能指标和系统设计需求,5G网络希望支持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时延、更好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 QoS)以及海量链接等。由于4G正交多址技术中接入的用户数和正交资源成正比,因而不能满足未来大容量、海量连接、超低延时接入等的需求,进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就成为当下5G多址接入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华为公司提出的当下主研的非正交技术之一,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SCMA)技术,研究分析SCMA主要关键技术,包括SCMA过载性能分析,在面向过载的SCMA传输系统中,分别设计基于容量的SCMA层资源及功率分配方案和基于能效的SCMA层资源及功率分配方案,仿真分析其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首先介绍了SCMA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分析了SCMA上行链路设计、SCMA下行链路设计、SCMA接收机检测方案以及SCMA技术的优势,为后续性能分析及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第二,主要针对SCMA的过载特性,分别仿真分析了SCMA过载因子与码本的关系和过载因子对系统误码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SCMA与LDS (Low Density Signature)的码字稀疏性能在相同过载程度下,SCMA误码性能优于LDS。最后分析过载因子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用户数目、码本个数、层功率等对系统容量的影响。第三,在面向过载的SCMA传输系统中,针对提升系统容量和系统能效,分别提出了最大化系统容量和系统能效的SCMA层分配及功率分配方案,并利用拉格朗日对偶理论求解了SCMA层分配矢量及其上的最优功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平均功率算法相比,在基于最大化系统容量的层分配及功率分配算法下系统容量有显著提高,在基于最大化系统能效的层分配及功率分配算法下系统能效也有显著提高。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user service, the research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the 5th Generation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According to the core performance index of 5G system and the system design requirement, 5G network hopes to support higher throughput, lower delay, bette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and mass links.Because the number of users in 4G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orthogonal resources, i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capacity, mass connection, ultra-low delay access and so on in the future.Furthermore,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5 G multiple access research.Aiming at one of the current non-orthogonal technologies proposed by Huawei,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key technologies of SCMA, including SCMA overload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overload-oriented SCMA transmission systems.The capacity based SCMA layer resource and power allocation scheme and the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SCMA layer resource and power allocation scheme are designed, and their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by simulation.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CMA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SCMA uplink design and the downlink design of SCMA receiver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SCMA technology.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cheme design.Secondly, aiming at the overload characteristics of SCM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MA overload factor and codebook and the influence of overload factor on system error performance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The code-sparsity performance of SCMA and LDS low Density signature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LDSs in the same degree of overload.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load factor and the system capacity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users, the number of codebooks and the layer power on the system capacity is analyzed.Thirdly, in the overload oriented SCMA transmission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system capacity and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a scheme of SCMA layer alloc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is proposed to maximize system capacity and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respectively.The SCMA layer distribution vector and its optimal power are solved by using Lagrange duality theory.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power algorithm, the system capacit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the layer alloc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aximizing system capacity.The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i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the hierarchical alloc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aximizing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联祥;古昌金;胡栓磊;何凯;;多中继合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电视技术;2012年21期
2 Alfons Graf;Juergen Kositza;Tobias Raithel;;称雄业界的汽车功率分配技术[J];中国集成电路;2013年07期
3 徐文官;;隔离与不隔离功率分配网络输入反射系数的分析[J];现代雷达;1980年04期
4 郑敦祥;任意功率分配比的微波开关[J];电子科学学刊;1985年05期
5 张明博;;同轴型八支路等功率分配系统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1987年06期
6 夏小梅;彭晶波;;幅度受限的简化功率分配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2期
7 雷霞,唐友喜,李少谦,肖悦;部分传输序列法中副信息功率分配的优化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7期
8 姜维;唐俊华;;随机无线通信信道功率分配策略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年01期
9 俱新德;;不等功率分配或合成的宽频带混合变压器[J];电视技术;1990年03期
10 刘云辉;杨宇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特征模发射最小化误码率优化功率分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忠;;浅析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中的功率分配与合成技术[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2 周磊;谢小强;徐锐敏;;基于T型结V波段四路功率分配网络[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周雄弟;赵新胜;;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新的联合调度与功率分配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冯然;徐锐敏;谢小强;;一种新型毫米波空间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陈祥;陈巍;;时变衰落双向中继下行信道的信道容量和功率分配[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宋延涛;杨守义;梅亚楠;;基于认知OFDM网络的次优化功率分配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川;张勇;谢小强;;一种新型基于波导的Ka波段三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双;谢小强;谢俊;;改进型四路H-T功率分配/合成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MIM0多用户接入和干扰回避[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水平;王志刚;李平;徐锐敏;;基于介质集成波导(SIW)的三路零相位功率分配/合成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管理研究中心 朱凯;HSDPA组网及管理需求[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卫恒;基于协作的无线窃听信道安全通信与功率分配[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杨洁;中继协作通信系统中功率分配及能量效率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孙斌;分布式MIMO雷达目标定位与功率分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张国立;现货市场功率分配问题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5 罗荣华;认知无线网络中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张南;无线协作网络的性能及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庞立华;无线协作传输中的资源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啜钢;基于两跳协作通信系统中断概率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杨世永;多用户认知信道的容量域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NGUYEN TRUNG TAN;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祖翔;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张树英;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功率分配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杨友全;点对点全双工系统中基于统计时延QoS保障的功率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安双双;SCMA系统中层分配及功率分配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贾美俊;分布式天线系统能效的分析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6 李婷婷;认知无线电中主用户活跃性下的多功率分配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王树坤;大规模分布式MIMO系统功率分配容量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8 廖杰源;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的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联合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晓曼;谐振耦合多载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张也;微网逆变电源的功率分配控制和同步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697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69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