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及多普勒变化率对辐射源个体识别性能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多普勒 + 多普勒变化率 ; 参考:《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7年12期
【摘要】:研究多普勒及多普勒变化率对辐射源个体识别性能的影响,对多普勒及多普勒变化率对个体识别性能的恶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表明存在多普勒及多普勒变化率的情况下,用于个体识别的信号长度越长受多普勒的影响便越大。推导了多普勒对辐射源个体识别性能影响的表达式,给出了典型星载条件下可用于辐射源个体识别的信号长度,并针对常见调制类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Abstract]:The effect of Doppler rate and Doppler rate on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emitter is studied. The deterioration of individual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Doppler and Doppler rate of change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Doppler and Doppler rate of change.The longer the signal length for individual recognition, the greater the Doppler effect.The expression of Doppler effect on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emitter is derived, and the signal length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emitter under typical spaceborne conditions is given, and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common modulation types.
【作者单位】: 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盲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N95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明;哈章;杨晓蓉;张琳;;辐射源个体识别中分类器应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蔡忠伟;李建东;;基于双谱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J];通信学报;2007年02期
3 马红星;;雷达个体识别系统设计[J];兵工自动化;2007年01期
4 梁红;骆振兴;楼才义;;基于调频指数特征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柴恒;孙毓富;;基于无意调制特征的雷达个体识别[J];舰船电子对抗;2011年04期
6 刘庆云;陆飞飞;朱伟强;王根弟;;辐射源细微特征用于个体识别的可行性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08年02期
7 董艳磊;;浅议信息源个体识别[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03期
8 赵国庆;彭华;王彬;滕波;;一种新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2年05期
9 秦长海;薛景;;基于脉冲上升沿的雷达个体识别方法[J];舰船电子对抗;2009年06期
10 赵国庆;彭华;王彬;丁金忠;;一种基于小波和分形理论的电台个体识别方法[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红;骆振兴;楼才义;;基于调频指数特征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满君;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与参数估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唐智灵;通信辐射源非线性个体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靖超;基于复杂度特征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晶;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跨个体脑—机接口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陈扬;一种数字传输电台的个体识别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建明;基于参数和转换域的辐射源个体识别[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周文罕;基于ZigBee的奶牛个体识别与定位系统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岳文卿;基于包络高阶特性的OFDM电台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芦岩;电台信号细微特征分析与提取[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3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7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