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模型重构的天线机电耦合仿真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17:47

  本文选题:天线 + 机电耦合 ; 参考:《工程设计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机电耦合涉及机械、电磁学、热学等学科,对产品性能有直接影响。在电子产品机电耦合分析中,不同物理场间的数据传递方法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微波天线的机电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重构的天线机电耦合仿真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平台。在仿真平台中,首先利用ANSYS进行力学分析;然后利用APDL语言编写接口程序,获取并导出由结构分析产生的变形网格,然后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曲面(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NURBS)理论,将变形网格重构出几何实体;最后将变形实体导入电磁场分析软件(electromagnetic field analysis software,HFSS)中进行天线电磁性能的计算。利用波导缝隙天线进行实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机电耦合会影响天线的性能,且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天线设计阶段的机电耦合仿真分析。
[Abstract]: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involves mechanical,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and other disciplines, which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 performance. In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analysis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he method of data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physical fields i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Aiming at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problem of microwave antenna, a simulation method of antenna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based on model re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platform is developed. In the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NSYS, then the interface program is written by APDL language to obtain and derive the deformed mesh generated by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Nurbs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NURBSs) theory, the deformed mesh generated by structural analysis is obtained and derived. The deformed mesh is reconstructed into geometric entity, and the deformation entity is imported into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alysis software field analysis software HFSS to calculate the electromagnetic performance of antenn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waveguide slot antenna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corr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will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tenna,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in the antenna design stage.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0D2014061300014)
【分类号】:TN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段宝岩;;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年03期

2 刘爽;赵双双;王兆龙;李海滨;;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of a nonlinear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system with time delay feedback[J];Chinese Physics B;2015年01期

3 王国彪;段宝岩;黎明;宋建丽;赖一楠;黄进;王从思;;高精度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4年04期

4 彭博;杜平安;夏汉良;何凌川;;电子产品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0年04期

5 余伟;顾卫军;郭先松;;平板裂缝天线子阵形变后的方向图分析[J];现代雷达;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薇;郭晓磊;刘一兵;李钊年;;主动配电网三相电压优化模型的线性化技术探讨[J];青海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2 陈昊;高山;王玉荣;张建忠;;基于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偏度峰度模型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12期

3 谢敏;杜余昕;程培军;胡昕彤;刘明波;;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优化问题的膜计算方法[J];电力建设;2017年06期

4 李博文;张靖;;风电场风速及风功率预测研究综述[J];贵州电力技术;2017年05期

5 江岳春;杨旭琼;陈礼锋;贺飞;;基于EMD-SC和AGSA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超短期风电功率组合预测[J];工程设计学报;2017年02期

6 杨正瓴;刘阳;张泽;朱新山;张军;;采用最近历史观测值和PLSR进行空间相关性超短期风速预测[J];电网技术;2017年06期

7 李滨;黄佳;吴茵;覃芳璐;;基于分形特性修正气象相似日的节假日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电网技术;2017年06期

8 吕红伟;王士同;;预测子空间聚类的聚类集成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7年04期

9 支元;李忠;;基于K近邻的模糊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2017年04期

10 唐金辉;李泽超;刘少礼;秦磊;;高通量图像视频计算[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白;徐潇;穆钢;田莉;;空间负荷预测中确定元胞负荷最大值的概率谱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21期

2 肖白;杨修宇;穆钢;宋坤;;基于元胞历史负荷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J];电网技术;2014年04期

3 殷礼胜;何怡刚;董学平;鲁照权;;交通流量VNNTF神经网络模型多步预测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4年09期

4 陈凡;刘海涛;黄正;张雪娇;;基于改进k-均值聚类的负荷概率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年22期

5 王贺;胡志坚;陈珍;仉梦林;贺建波;李晨;;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神经网络的短期风功率组合预测[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6 肖白;周潮;穆钢;;空间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5期

7 严欢;卢继平;覃俏云;张宜阳;;基于多属性决策和支持向量机的风电功率非线性组合预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0期

8 刘自发;庞铖铖;王泽黎;李可;;基于云理论和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城市配电网空间负荷预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9 林少伯;韩民晓;赵国鹏;牛战壕;胡晓东;;基于随机预测误差的分布式光伏配网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10 王松岩;李碧君;于继来;徐泰山;;风速与风电功率预测误差概率分布的时变特性分析[J];电网技术;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宝元,钱敏,张军;机电耦合大于等于二次感生效应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戎华,黄庆安,李伟华;多层梁机电耦合系统的等效电路宏模型[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3 聂润兔,邵成勋,邹振祝;智能桁架机电耦合动力分析与振动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4 郑淑娟;朱昌明;徐榕;胡晖;;电梯门系统机电耦合建模与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1期

5 王小兵;刘应华;陈建军;;THUNDER元件热机电耦合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0年12期

6 王小兵;陈建军;梁震涛;陈永琴;谢永强;;热机电耦合随机参数智能板结构的数值求解[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罗华安;王化明;游有鹏;;介电弹性体圆柱形驱动器机电耦合致动过程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王小兵;陈建军;谢永强;梁震涛;陈永琴;;热机电耦合智能板结构的一类有限元模型[J];应用力学学报;2008年02期

9 王光庆;;压电智能主动构件等效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02期

10 叶会英,禹延光,姬建伟,浦昭邦;压电双晶片动态机电耦合特性分析[J];压电与声光;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龙连春;隋允康;;机电耦合智能天线精度最优控制[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郑世旺;傅景礼;李显辉;陈向炜;;积分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的场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杨志安;;基于变分原理机电耦合系统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的导出与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4 白雪冬;;半导体纳米线光机电耦合性质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杰;李显方;;层状磁电弹悬臂梁式传感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冠宇;移动式破碎站履带行走装置机电耦合仿真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田瑞兰;最简规范形及机电耦合非线性系统的分岔、混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双双;轧机机电耦合主传动系统扭振分析及时滞反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刘丹;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3 刘宏伟;纳尺度材料表面/界面效应下的机电耦合性能[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陈明强;机电耦合的振动筛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刘双;交流提升机机电耦合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勇;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与精密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7 孙晓洁;热机电耦合结构动力学及其主动控制的有限元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8 吴振彤;微板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9 宁舒曼;机载天线设计与Ku波段双工滤波器的机电耦合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加贝;水机电耦合系统建模及其相互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7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97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a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