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中继网络中的功率控制和中继选择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协作通信 + 双向中继信道 ; 参考:《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无线传输技术,多跳和协作通信技术能有效减轻衰落信道的影响,还为节点之间质量差的链路提供通信。下一代网络应用的超大流量场景下,中继节点处的物理缓存参数将影响无线中继的吞吐量、业务安全性等等性能。在回顾无线通信新技术和无线中继技术之后,本文主要对缓存受限的中继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案和中继选择方案进行研究。针对无线网络中两跳的双向信息交换,本文研究了有限缓存和无限缓存两种配置下双向译码中继的功率控制方案。数值结果显示:瑞利衰落信道下最大缓存大小设置为一个适当值时,中继缓存的大小将不会影响平均端到端容量。与等功率控制方案相比,优化功率控制将显著提高传输策略的平均端到端容量。其次,为了获取高频谱效率的、支持双向业务的半双工中继策略,本文研究一种在中继节点发射端具有信道幅度信息时的功率控制方案。与双向单中继传输策略比较,基于译码转发的双向多中继具有显著的端到端容量性能增益,在整个信噪比区域具有节省传输时隙和节省能量消耗的优点。最后,在低信噪比区域时,缓存大小较低的多中继选择方案的端到端容量性能增益优于缓存大小较高的一个中继系统方案的端到端容量性能增益,而在高信噪比区域时,缓存大小较高的一个中继系统方案的端到端容量性能增益则更好。
[Abstract]:As a new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ulti-hop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of fading channels, and also provide communication for links with poor quality between nodes. In the scenario of large traffic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pplications, the physical cache parameters at the relay node will affect the throughput, service security and other performance of wireless relay. After reviewing the new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reless relay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ower control scheme and relay selection scheme of the buffer limited relay system. For the two-hop two-way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wireless network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wer control scheme of bi-directional decoding relay in two configurations: limited buffer and infinite buffer.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aximum buffer size is set to an appropriate value in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the relay cache size will not affect the average end-to-end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e equal-power control scheme, the average end-to-end capacity of the transmission strategy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optimizing the power control. Secondly, 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 spectral efficiency half-duplex relay strategy that supports two-way traffic, this paper studies a power control scheme with channel amplitude information at the transmitter of the relay node. Compared with the bi-directional single-relay transmission strategy, the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based on decoding and forwarding has significant end-to-end capacity gain,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ving transmission time slo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whole signal-to-noise ratio region. Finally, in the low SNR region, the end-to-end capacity performance gain of the multi-relay selection scheme with low buffer siz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 high-buffer relay system scheme, while in the high SNR region, the end-to-end capacity performance gain i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high SNR region. The end-to-end capacity gain of a relay system with high cache size is better.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卫;恒功率法测井中的功率控制[J];声学与电子工程;1993年03期
2 温志刚;功率控制在优化最坏小区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01年11期
3 钱业青,姚天任;分布式离散功率控制[J];通信技术;2002年07期
4 李文娟;惠晓威;;3G系统中的几种联合功率控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9期
5 鲁玉芳;唐宏;朱江;张家波;;TD-HSUPA系统E-PUCH信道功率控制机制研究[J];数字通信;2010年06期
6 张炜,铁玲,戎蒙恬,诸鸿文;一种基于博奕论的功率控制准则[J];通信技术;2001年07期
7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非合作功率控制博弈优化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汪筱阳;吴德伟;戴传金;;多飞机着陆测距信号的功率控制策略[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毛翔宇,郑建宏;模糊逻辑在内环功率控制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黎宁,徐艳,谢胜利;一种802.11功率控制协议的仿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丹;俞立;;基于加速超松弛迭代方法的随机功率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赵云波;张纪峰;;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功率控制及相关控制理论问题[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欧怀谷;李富;张良驹;冯俊婷;;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实现[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洪峰;梁朝晖;周正;邝育军;;可变速率可变功率的V-BLAST系统的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忠;任苏萍;雷礼平;杨永祯;;CDMA功率控制的计算机仿真[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梅俊蓉;钟义信;;CDMA系统中的最优前向功率控制[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邓也;戴明艳;张慧;张晓辉;;PS下行功率控制原理及评估方法简介[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云波;张纪峰;;Ad hoc网络中两种功率控制策略的传输容量分析[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李平;;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博弈算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妮丽;王峰;;Ad Hoc功率控制与节能技术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 王珏;从点看面现有CDMA网络如何工作?[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武晓黎;TD手机很“绿色”[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4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
5 ;“软硬兼施”TD终端更绿色[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松华;无线网络串行干扰消除功率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黄秋萍;多用户系统的容量及功率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张艳荣;蜂窝移动通信分布式功率控制及其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陈波;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杨春刚;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胡荣;宽带CDMA移动通信高性能接收及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晓勇;LTE-A系统中功率分配与功率控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文晓聪;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金婧;LTE-Advanced系统中多天线协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范军;采用智能天线和功率控制的Ad Hoc网络MAC协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凤梅;双向中继网络中的功率控制和中继选择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郝丽丽;基于博弈论的两层Femtocell网络功率控制与干扰管理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王金乐;两层Femtocell网络中基于信道增益不确定的鲁棒功率控制[D];燕山大学;2015年
4 董广伟;WCDMA的功率控制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5 卜超;蜂窝网络中功率控制的研究与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查建青;通信系统低辐射能量方案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陈文博;基于Femtocell功率控制技术与能效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8 蔡培;基于载荷优化与功率控制的智能风机叶片驱动系统的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孙莉莉;基于功率控制博弈的跨层干扰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李世杰;面向功率控制的车载自组织网络组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71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87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