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受分子寿命影响的中继最大可达传输速率

发布时间:2018-05-11 12:51

  本文选题:分子通信 + 扩散 ; 参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以分子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信息的传输,分子在信道中做布朗运动,遵循菲克扩散定律。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分子浓度急速衰减,造成信道可达传输速率非常低,因此,可以采用中继传输来提高传输性能。鉴于扩散分子通信中继可达传输速率是业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采用配体-受体结合机制,考虑分子寿命及分子到达概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了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中继信道对分子传输可达速率的影响,也探索了基于分子寿命的中继节点位置对中继可达传输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随着分子寿命的增加,分子在信道中存在的时间增加,使得信道最大传输速率增大。同时,随着分子寿命的增加,中继节点需要靠向接收端,才能使信道最大传输速率达到最大。
[Abstract]:Molecular communication based on diffusion uses molecule as information carrier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and molecules do Brownian motion in channel, following Fick's law of diff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diffusion distance, the molecular concentration decays rapidly, resulting in very low channel reachable transmission rate. Therefore, relay transmiss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diffusion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relay reachability rate is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industry, the ligand-receptor binding mechanism is adopted, and the effects of molecular lifetime and molecular arrival probability ar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diffusion 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relay channel on molecular transmission reachability rate i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relay node location based on molecular lifetime on relay reachable transmission rate is also explo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olecular lifetime, the time of the molecule in the channel increases and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channel increas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molecular lifetime, the relay node needs to rely on the receiver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channel.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6ZX03001020-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61166005,6167107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KZ201511232036) 全国杰出青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分类号】:TN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工;3G新工艺提高传输速率30倍[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3年09期

2 杜碧玉;;传输速率不能与技术优劣划等号[J];通信世界;2008年07期

3 刘伟俊;探究ADSL的传输速率[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到底快多少?──看64KISDN与56KModem传输速率[J];计算机周刊;2001年18期

5 古松;;高通公司演示传输速率高达3.6Mbit/s的商用HSDPA解决方案[J];通信世界;2006年07期

6 方爱东,温立志;信噪比对GPRS传输速率的影响[J];移动通信;2004年S2期

7 王文华;何斌;任建岳;;LVDS三线同步串口的传输速率[J];液晶与显示;2011年03期

8 ;当人体网络成真[J];金卡工程;2012年09期

9 ;日本小灵通新技术AirHPro传输速率达1Mbps[J];广东通信技术;2005年01期

10 罗昶;;4G技术发展探析[J];信息通信;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雷;付东阳;李艳辉;;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翥;佟晓筠;王玲;魏德宝;;贪婪寻优算法在WSN中继节点布局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无线传输速率一升再升[N];电脑报;2006年

2 闫冰 编译整理;解码新蓝牙标准[N];网络世界;2009年

3 柳下惠;走进WLAN世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4 于;D-Link DI-624无线路由器提高传输速率[N];电脑商报;2004年

5 牟晓隆;WEB2.0推动HSUPA商用[N];通信产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傧;协作通信中的中继节点选取和传输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苗婷莛;高效率中继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丁晓进;认知协作中继通信中的安全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刘刚;无线协作网络的中继节点选择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佘家驹;信号空间对齐在双向中继网络中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达广;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中继节点布置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2 周小欢;避免隐藏节点带宽冲突的中继节点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少领;基于动态门限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乔翊;认知无线网络多中继虚拟MIMO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张云婷;协作通信中继选择方案设计与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潘燕杰;基于OFDM的全双工协作网络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刘琨;基于能量效率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李爱丽;稀疏机会网络中固定中继节点部署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乐人铭;基于协同通信的自适应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吴德恩;传感网中分区的连通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4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874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