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安全的自认证盲签密协议
本文选题:自认证盲签密 + UC安全性 ; 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7年06期
【摘要】:自认证盲签密(self-certified blind signcryption,SCBSC)协议能够同时实现公钥加密和盲签名,并且当发送方与接收方对签名存在争议时,任何第三方都能验证签名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自认证盲签密协议还不具有UC(universally composable)安全性,针对这个问题,引入UC安全框架,利用该框架可以模块化分析与设计自认证盲签密协议。定义了自认证盲签密协议在UC安全框架下对应的理想函数;证明了在适应性敌手模型下,自认证盲签密协议实现该理想函数,当且仅当签密协议满足不可区分适应性选择密文攻击(indistinguishability against adaptive chosen-ciphertext attacks,IND-CCA2)。
[Abstract]:Self-certified blind signcryption (SCBSC) protocol can implement both public key encryption and blind signature, and any third party can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signature when there is a dispute between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about the signature. However, the existing blind signcryption protocols do not have UC(universally composable secur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UC security framework is introduced,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and design self-authenticated blind signcryption protocols. The ideal function of the self-authenticated blind signcryption protocol under UC security framework is defined,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lf-authenticated blind signcryption protocol implements the ideal function under the adaptive adversary model. If and only if the signcryption protocol satisfies the indiscernible adaptive selection ciphertext attack on indistendability against adaptive chosen-ciphertext attacksInD-CCA2.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363080 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No.2016-ZJ-776~~
【分类号】:TN91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远;崔国华;;基于组可验证签密的非否认秘密传输协议[J];计算机应用;2007年09期
2 姚宝岩;;网络间的代理签密模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33期
3 卢乃辰;;基于身份的签密体制对比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4 张福泰,张方国,王育民;一个基于秘密分享和签密的高效多轮电子拍卖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年12期
5 张键红,王继林,王育民;一种多重签密模型及其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彭长根;李祥;罗文俊;;可转换签密的几种改进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年05期
7 粟栗;崔国华;李俊;郑明辉;;签密的仲裁安全与仲裁安全的签密方案[J];电子学报;2007年11期
8 俞惠芳;王彩芬;;使用双线性对的指定验证人代理签密[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18期
9 罗铭;邹春华;胡军;闻英友;;基于签密的公平交易协议[J];通信学报;2010年S1期
10 孙银霞;李晖;;高效无证书混合签密[J];软件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福庚;基于属性的密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俞惠芳;混合签密及其可证明安全性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闫建华;格基签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李战虎;圆锥曲线上的数字签名和数字签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发根;基于双线性对的签密体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冀会芳;签密和广义签密若干问题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彭长根;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签密和签约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粟栗;混合签密的仲裁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罗铭;基于双线性对的签密和密钥协商方案研究[D];东北大学 ;2010年
10 文毅玲;聚合签名与数字签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杰;标准模型下可证安全签密体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冯阳;基于超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群签密系统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李娟娟;密钥可撤销与密文可转换的密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郑海彬;门限属性签密及其在密钥协商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6年
5 张倩;基于身份自证实的匿名的多接收者签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俞惠芳;基于自认证的签密体制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毅;基于身份的签密及其在匿名通信中的应用[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史妍;基于属性的签密及代理签密方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春花;新的基于身份的混合签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姚宝岩;代理广播签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7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87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