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LFMCW体制的分布式SAR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0 21:29

  本文选题:合成孔径雷达 + 分布式微小卫星 ; 参考:《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分布式微小卫星SAR是实现小型化、低成本星载SAR系统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该体制下,如何充分利用分布式系统资源,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是其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该文提出一种利用LFMCW信号实现分布式微小卫星平台SAR的方法,并基于方位向编队飞行的微小卫星构型,对其信号模型与高分辨率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文方法使用多颗微小卫星同时发射与接收频分LFMCW信号,利用交叉接收的构型使不同频带收发天线所形成的等效相位中心重合,进而在距离向对信号进行频带合成以恢复全带宽信号,从而实现高分辨率SAR成像。该方法实现了分布式平台信号的频带合成,为高分辨率LFMCW SAR技术在微小卫星平台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Distributed micro satellite SA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miniaturization and low cost spaceborne SAR system. However, in this system,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distributed system resources and realize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using LFMCW signal to realize distributed micro satellite platform SA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azimuth formation flying, the signal model and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method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multiple microsatellites are used to simultaneously transmit and receive frequency-division LFMCW signals, and the cross-receiving configuration is used to coincide the equivalent phase centers formed by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 antennas. Then the signal is synthesized in the range direction to recover the full bandwidth signal, and the high resolution SAR imaging is realized. This method realizes the frequency band synthesis of distributed platform signal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LFMCW SAR technology in micro satellite platform.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微波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122201) 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CXJJ-16M217)~~
【分类号】:TN9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奔;郑坚;茅宁杰;刘艳阳;;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DEM定位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06期

2 李延;张庆君;刘亚东;刘久利;;分布式天基雷达动目标检测性能分析[J];航天器工程;2015年03期

3 张龙;苏涛;刘峥;贺小慧;;分布式小卫星联合多普勒解模糊SAR成像[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年03期

4 李晨雷;刘梅;赵伯文;张雷;;星载分布式SAR地面动目标精确聚焦的互谱MUSIC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8期

5 陈龙永;梁兴东;丁赤飚;;基于交叉接收的空时频编码高分辨率SAR处理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7期

6 王颖;曲长文;苏峰;;FMCW SAR雷达方程[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7 梁毅;王虹现;邢孟道;保铮;;调频连续波SAR信号分析与成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5期

8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分布式SAR小卫星编队轨道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传红;调频连续波SAR成像R-D及ωK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纪秀美;徐会法;;基于FRFT的多分量对称三角LFMCW信号检测[J];航天电子对抗;2016年06期

2 高斌斌;江利明;孙亚飞;汪汉胜;刘斌;;大型人工边坡稳定性地基InSAR监测研究[J];遥感信息;2016年06期

3 李X;梁兴东;陈龙永;王杰;吴一戎;;基于LFMCW体制的分布式SAR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年02期

4 杨军霞;李国宁;;逆合成孔径雷达在驼峰测速系统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6年05期

5 马可;李慧敏;王仁涛;党晓方;王毅;;发射信号泄露的连续波雷达方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6年06期

6 李成;卢建斌;席泽敏;;X波段靶场测量LFMCW雷达系统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6年01期

7 马垒;赵拥军;赵闯;朱健东;;STLFMCW信号的周期FRFT检测与参数估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年01期

8 姜卫平;赵伟;赵倩;徐新禹;邹贤才;;新一代探测地球重力场的卫星编队[J];测绘学报;2014年02期

9 姜宇;李恒年;潘立公;胡静;宝音贺西;;卫星编队飞行相对绕飞控制策略[J];航天控制;2014年01期

10 刘丽;李勇;;一种基于自聚焦的交通雷达测速算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礴;代大海;邢世其;王雪松;刘庆富;;SAR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展望[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3年07期

2 楼良盛;刘志铭;李崇伟;;卫星编队InSAR基线的确定方法[J];遥感信息;2013年02期

3 ;Nonuniform Three-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Distributed SAR Signal Reconstruction Clutter Suppre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2年03期

4 张兴良;王可人;樊甫华;;典型阵列快速MUSIC算法研究[J];雷达学报;2012年02期

5 黄平平;;两发两收SAR系统互相关噪声消除方法研究[J];雷达学报;2012年01期

6 杨磊;张磊;唐禹;邢孟道;保铮;;分布式小卫星SAR多普勒解模糊成像[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2期

7 齐维孔;禹卫东;黄平平;;星载双站SAR运动目标加速度检测和估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05期

8 郑浩;汤晓涛;陈刚;刘志铭;;一种基于卫星编队InSAR的基线检测方法[J];测绘学报;2010年02期

9 井伟;武其松;邢孟道;保铮;;多子带并发的MIMO-SAR高分辨大测绘带成像[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6期

10 张玉玲;曲长文;何友;;调频连续波SAR成像算法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樊玉娟;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斜视角成像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韩晓云;机载SAR系统的大斜视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王平;基于距离—多普勒算法的调频连续波SAR成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杨蒿;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范馨月;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肖靖;聚束SAR极坐标格式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7 王晓兰;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压缩算法性能评估与相干斑抑制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峰,王建宇,付碧红;微小卫星通用平台技术简介[J];红外;2004年05期

2 崔志;;台湾“福卫3号”微小卫星及其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6年13期

3 张俊华;杨根;徐青;;微小卫星的现状及其在空间攻防中的应用[J];航天电子对抗;2008年04期

4 ;我国将开发微小卫星[J];光机电信息;2000年07期

5 袁春柱;朱庄生;孙科;;微小卫星星上数据存储单元设计与实现[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0年S1期

6 汤君友,赵锐;“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数据质量评价[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4期

7 于伦政;微小卫星电子系统技术发展的初步探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1年03期

8 陆建华,王京,龚克;微小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J];世界电信;2001年11期

9 赖立平;张涛;翟坤;宝音贺西;;多任务微小卫星姿态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0年S1期

10 苗航;林鹏;匡麟玲;陆建华;;自主运行地面站的微小卫星任务规划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一薇;;低精度小型惯性组合在微小卫星上的应用研究[A];2003年惯性仪表与元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汉基;蒋远大;张志远;王鲁峰;;微小卫星的在轨推进技术[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刘绍然;许忠旭;张春元;付仕明;;微小卫星的热分析技术[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晋滨;;微小卫星空间探测技术在空间天气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世杰;;“试验卫星三号”及先进微小卫星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9:新概念航天器[C];2010年

6 曹志刚;詹亚峰;;现代微小卫星技术展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徐开;胡燕;;微小卫星双摆机构的动量补偿控制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张晓燕;季林红;孙智民;侯悦民;;微型卫星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9 常亮;张宇宁;姜连祥;李华旺;;微小卫星自主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进展[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10 蔡洪炜;宁晓琳;陈志新;;深空探测微小卫星电源系统数学模型建立[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特;打造微小卫星产业基地[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董碧娟;微小卫星何以“受宠”[N];经济日报;2014年

3 杜永吉;微小卫星诞生始末[N];解放军报;2000年

4 薛英民;新一代微小卫星平台控制系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2年

5 孙宏金 姜焱;我国微小卫星研制体系初步建成[N];中国航天报;2014年

6 通讯员 俞丽娜 记者 张晔;南航学子为“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制作视频礼[N];科技日报;2014年

7 吕晓戈 贾西平;我国将开发微小卫星[N];人民日报;2000年

8 任荃;我国微小卫星发展步入新时期[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赵乐琴;“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发射成功[N];北京科技报;2000年

10 陈益;微小卫星引出技术新革命[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郁丰;微小卫星姿轨自主确定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郑侃;隐身微小卫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田贺祥;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李太玉;微小卫星姿态磁控制及三轴被动稳定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邢艳军;微小卫星及其编队轨道与姿态一体化确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陈志明;微小卫星自主编队控制及平台开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熹;星载可重置系统控制器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周梦晓;微小卫星低可观测飞行姿态规划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陈琳琦;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环境监测及数据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徐燕;微小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丁立聪;微小卫星电源系统及相关地面试验设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海平;微小卫星热控制系统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张利宾;基于磁控和轮控的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陈靖;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正样星结构设计与力学环境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段晓飞;微小卫星供电系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孙康;“TXZ”微小卫星虚拟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6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916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