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固定节点3D网格部署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

发布时间:2019-09-13 00:03
【摘要】:水下传感器网络是应用于水下通信的重要传感器网络技术。提出了基于固定节点3D网格部署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设计了3D网格的编址和分簇方法,实现了基于地址分配的节点定位,构建了算法的能耗分析模型。采用MATLAB完成了算法的性能仿真,对比了DS-VBF、IAR和GEDAR 3个算法的平均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生存时间(TTL)。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的平均数据传输延迟较短,可明显提高UWSNS的生存时间。
【图文】:

节点,固定节点,3D结构,3D网格


诠潭ń诘?D网格部署的UWSNs分簇算法UWSNs分为二维结构、固定节点的3D结构和带自动水下航行器(AUVs)的3D结构3种。二维结构的UWSNs由固定或者随机部署在对应海床上的传感器节点构成[1]。固定节点的3DUWSNs由固定部署在海平面下不同深度的传感器节点构成。这些传感器节点既可以采用锚,也可以采用浮标来实现部署。带AUVs的3D结构由部署在不同深度的AUV构成。本文基于固定节点3D结构部署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一种分簇算法。1.1网络部署与网格编号将固定节点的UWSNs网络采用3D模式部署在海洋中,如图1所示。在该部署模式下,将UWSN划分成n层,每层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一个簇,簇头选举算法基于节点在簇中的位置来选择头结点。水平的声纳链路用来实现簇之间的通信。簇头收集并聚合簇内其他节点的数据,并采用垂直声纳链路将数据发送到上层簇头节点。图1节点固定的3D部署王建平,等:固定节点3D网格部署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85·0827

头节点,节点,3D网格,数据聚合


(总第42-)火力与指挥控制2017年第5期将整个网络划分成3D网格,网格的编号如图2所示。将最优的水平传输距离控制在50m之内,垂直传输距离在500m之内。每个网格设置为30×40×500m3,每个3D网格构成一个簇。图2分层3D网络的UWSNs结构1.2分簇过程本文提出的分簇算法中,数据传输由配置、数据聚合、数据传输3个步骤构成。其中配置阶段,用来实现簇头节点的选择过程;数据聚合阶段,所有的节点实现将数据向簇头节点的传输,簇头节点进行接收的数据聚合;数据传输阶段,簇头节点将聚合后的数据通过中继传输到基站。在配置阶段,将簇中内存和电量最大的节点选举为簇头节点HN,多个HN节点实现了网络的可靠性和负载均衡。这些HN节点可以和簇内的其他多个数据节点(DN节点)进行通信,并以此实现节能。如图3所示,是一个分簇后的基本3D网格结构。图33D网格的构成如图3所示,一个3D网格具有多个HN节点,簇头节点从这些HN节点中循环选择。尽管在一个簇内可以有多个节点被选举为簇头,但是在一个时刻仅有一个簇头节点被选举出来,,其他HN节点均处于休眠模式。选举主要参照这些参与竞争的HN节点的剩余内存和电量。簇围绕着簇头节点形成,每个HN节点处于激活状态,它发送一个簇头广播HNAdv(Cluster-HeadAdvertisement,HNAdv)报文,HNAdv报文包括HN节点的ID和一个整型计数值HNCount。该值表示该节点充当簇头的次数。每个DN节点将和隶属其网格的簇头节点进行通信。如果有多个HN节点竞争簇头,系统则会选择HNCount值最小的节点来充当。如果多个HN节点具有相同的HNCount,则具有最小ID的HN节点被选举为簇头节点。DN节点在回复HNAdv报文之前先要等待一个时间间隔TWait_Adv。TWait_Adv保证了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525)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14A52006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4-gh-245) 河南省新乡市科技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14GY23)
【分类号】:TN929.3;TP21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晏涛;刘作伟;张强;;基于遗传算法求解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优化问题的设计及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2 王培东;李海东;徐妍;;基于移动Agent的LEACH协议的研究与改进[J];通信技术;2009年09期

3 潘晏涛;彭伟;卢泽新;;BaGASN:一个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年12期

4 王章权;陈友荣;尉理哲;任条娟;;优化网络生存时间的Sink节点移动路径选择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4年03期

5 谢强;徐玉斌;;一种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的机会路由[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8期

6 李清岩;赵冬娥;;LEACH协议的簇头多跳算法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13期

7 钟一洋;刘兴长;;基于LEACH协议的动态轮时间算法——LEACH-DRT[J];计算机应用;2013年01期

8 张伟伟;王俊;秦琳琳;吴刚;;一种基于能量和位置的LEACH协议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0年03期

9 屈巍;汪晋宽;刘志刚;;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冗余检测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0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声荣;张瑞华;;LEACH-WC——基于LEACH协议的高效聚类路由算法[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移动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严严;压缩感知支持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延长技术[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沈振伟;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徐顺杰;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王铎;障碍覆盖中传感器定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5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35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a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