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候选节点间协同时延最优的机会路由

发布时间:2019-09-18 00:58
【摘要】:为最小化机会转发框架下候选节点间的协同时延,根据机会路由的广播与协调特性,对候选节点协同转发过程进行机理建模,得到节点的期望端到端协同时延(ECD)。将节点ECD值作为路由测度,提出一种基于候选节点期望端到端协同时延的机会路由(ECDOR)。仿真结果表明,在网络密集情形下,候选节点间协同时延成为影响端到端平均时延的主要因素,该情形下ECDOR在网络吞吐量与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取得了优于经典机会路由与单播路由的网络性能。
【图文】:

框架图,机会,框架,节点


进入侦听状态,依据候选转发集确认字符(acknowledge,ACK)回复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数据重传。在转发协同阶段,候选转发集依据节点优先级高低以一种类似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的分配形式对集合中节点回复ACK时槽进行划分,当优先级较高节点回复ACK后,其余节点将丢弃缓存池中已被高优先级节点成功接收的转发数据。成功回复ACK的候选节点将作为新一轮的源节点,并在网络中重复该过程直到数据包被转发至目的节点。图1给出了一个候选节点Fi成功接收数据包并回复ACK作为下一跳源节点转发数据的实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数据发送阶段,源节点i经历DIFS与信道竞争(contention)获取信道后,即刻开始广播待发送数据包(data),在SIFS之后,协议进入转发协同阶段。在节点i的k个候选节点中,每个节点分配到的时槽长度为T,其中时槽长度的大小取决于节点回复ACK所需时延及相邻优先级节点间的传输时延。在前i()-1个节点失败,候选节点Fi成功回复ACK并进入下一轮数据转发之前,候选转发集所消耗的协同时延为i()-1T。图中候选节点Fk的虚线部分表示优先级低于Fi的节点将不再回复ACK并且将丢弃其缓存池中的待发数据。图1机会转发框架2.3期望端到端协同时延某一节点的期望端到端协同时延主要描述了单一数据包从当前节点被转发至目的节点所需要消耗的协同时延数·577·

源节点,吞吐量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7年图4源节点吞吐量延,设计了一种最小化端到端协同时延的机会路由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与实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基于期望端到端协同时延的机会路由(ECDOR)在网络密集情形下有着优于经典机会路由协议与单播路由的网络性能。在保证一定的网络传输可靠性前提下,降低了候选节点间的协同时延,近而提升了网络的吞吐量。参考文献:[1]NessrineC.Asurveyonopportunisticroutinginwirelesscom-municationnetworks[J].IEEECommunicationsSurveys&Tutorials,2015,17(4):2214-2241.[2]MaoXufei,TangShaojie,XuXiaohua,etal.Energyefficientopportunisticrouting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IEEETransaction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2011,22(11):1934-1942.[3]LiuC,WuJ.Onmulticopyopportunisticforwardingprotocolsinnondeterministicdelaytolerantnetworks[J].IEEETran-sactions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2012,23(6):1121-1128.[4]KoutsonikolasD,,HuY,Wang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334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374059)
【分类号】:TN929.5;TP21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莺池;王志坚;陈力军;陈道蓄;;节点位置无关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连通性部分覆盖协议[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年10期

2 张卫明;;高速移动节点错位网络通信优化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年11期

3 张凯;;WSN中一种改进的节点部署方案[J];无线电工程;2012年11期

4 林梅金;苏彩红;陈广义;李如雄;;低能耗节点位置未知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方案[J];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21期

5 张武强;穆瑞辉;张航;;基于模糊K均值和节点位置的负载均衡传感网路由策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04期

6 王谦;黄传河;陈放;;基于节点位置与剩余电池量的Ad hoc网络多路路由[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年07期

7 谢云;韩国强;;与移动节点无关的Mobile IP架构[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6期

8 安亚娟;李德敏;许晓天;张谦益;;基于节点安全预测的火场撤离路径规划[J];电子设计工程;2014年03期

9 陈华;发展路程[J];有线电视技术;2004年07期

10 黄艳;;浅谈FTTH系统中OLT节点部署[J];电信快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伟;张浪;王翰锋;郭建行;;改进节点位置法识别角联风路[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毛莺池;王志坚;陈力军;陈道蓄;;节点位置无关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连通性部分覆盖协议[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李树江;杜宽;;一种分簇路由算法的改进及仿真[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索炜;不会画画照样做动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2 广州 pcking;Photolmpact7新手初接触(上)[N];电脑报;2002年

3 郑敏;“漫画少年”[N];中国包装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亚;基于节点位置分析的重叠社区发现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史磊;存在节点位置误差条件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未知辐射源的稳健跟踪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丹;Ad hoc网络移动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7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37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0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