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26GHz室外微蜂窝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9 01:55
【摘要】:在26 GHz室外微蜂窝场景测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毫米波段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大尺度参数的建模方法,提出优化的分簇方法和莱斯因子计算方法,比较了参数化和非参数化方法对信道建模的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微蜂窝场景环境对路径损耗和大尺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参数化方法对路径损耗影响较小,对大尺度参数影响较大,如均方根角度扩展。建筑物上的玻璃窗和环境中的树木对大尺度参数有较大影响,对路损影响较小。毫米波频段簇的数目比6 GHz以下频段更少。为26 GHz室外微蜂窝场景毫米波链路和系统仿真以及系统设计提供了信道基础数据和模型。
【图文】:

测量规划,场景


如建筑表面镜面反射体和植被等)对路径损耗和大尺度参数的影响。本文为26GHz室外微蜂窝场景5G毫米波链路和系统仿真以及系统设计提供了信道基础数据和模型。2测量环境与测量系统本文毫米波室外信道测量工作在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校园内开展,选取的2个微蜂窝场景分别位于华电学生公寓区和留学生公寓区。学生公寓建筑表面窗户很少,树木密度高;留学生公寓建筑表面窗户多,树木密度相对较低。在每个场景下分别构造了一条视距(LoS,line-of-sight)路径和一条非视距(NLoS,non-line-of-sight)测试路径,如图1所示。发射端(Tx)采用全向天线,高6.10m;接收端(Rx)采用喇叭天线,高1.85m,其半波功率角(HPBW,half-powerbeamwidth)为10°。喇叭天线通过精密步进电机转台控制,可使其在水平面和垂直面进行旋转扫描测量。为得到完备的三维电波到达角信息,兼顾测量时间和效率,喇叭天线在选定的若干仰角下以5°为步长进行水平旋转扫描,仰角间隔为10°。对于距离发射端较近的测量位置,所测仰角数较多,随着收发端距离增大,电波到达角主要集中在水平面附近,此时所测仰角图1场景测量规划示意2017171-2

功率谱,旋转扫描,信号模型,测试系统


·134·通信学报第38卷目前,毫米波信道测量主要采用DSS系统[21],在如图2所示的DSS测量系统中,假设测量时信道不随时间变化,,则可将天线旋转的不同位置看作虚拟天线阵列。由于测量时收发端静止,且不考虑移动散射体影响,因此多普勒频偏为0,则目标函数(;)lst可写为;,lllllstcu(5)图2旋转扫描测试系统下的信号模型假设测试时馈点保持在旋转中心,则导向矢量c(,)为111(,)(,)(,)(,)(,)MMMcfcfc(6)这样,在DSS系统下的SAGE算法实现与传统SAGE算法一致。3.4基于MCD的分簇算法和莱斯因子计算方法在3GPP和WINNER等6GHz以下频段的基于几何基础的随机模型以及超宽带SV(Saleh-Valen-zula)模型中,多径分量(MPC,multipathcomponents)被分成若干个簇(cluster)。簇的个数、簇时延扩展和簇角度扩展等参数是WINNER仿真模型中重要的输入参数。目前,主要的分簇算法有人工观察法、KPM(K-power-means)法和基于多径分量距离(MCD,multipathcomponentdistance)的分簇算法[21]。人工观察法主要应用于时延域分簇,即根据经验在时延功率谱(PDP,power-delay-profile)上确定簇的数目,如果同时考虑多径的角度域参数,簇的判定将变得不直观,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多维参数空间的分簇。KPM法需要预先设定簇数的估计值,因目前毫米波段测量结果较少,该估计值难以得到。MCD法是多径分量在时延域和角度域上的欧式距离,物理含义直观明确,常用来定量描述多径在空时参数空间上的差异程度。然而,实测结果表明,传统的基于MCD的分簇算法在视距场景下没有考虑视距径的因素,使用统一的阈值进行分簇,会导致包含视距径的簇能量明显偏大。在本文建模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MCD的分簇算法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DTimo.15.094)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No.K201517)~~
【分类号】:TN9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哲;利用微蜂窝技术快速提高系统容量[J];移动通信;2001年10期

2 赵旺飞;王齐;;基于2G/3G微蜂窝融合拨测方法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0年12期

3 陈世文;;微蜂窝规划设计方案[J];商;2012年12期

4 黄炜,钟豫粤;1800网络及微蜂窝的设计与优化[J];移动通信;2005年05期

5 郝高麟;;利用微蜂窝技术解决小区覆盖瓶颈方案[J];江西通信科技;2010年03期

6 郝高麟;;利用微蜂窝技术解决小区覆盖瓶颈方案[J];数据通信;2010年06期

7 郝高麟;;利用微蜂窝技术解决小区覆盖瓶颈方案[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1年01期

8 ;微蜂窝的定义及特点[J];电信技术;1995年01期

9 刘跃峰,黄涛;微波微蜂窝站[J];天津通信技术;1995年02期

10 蒋宏涛;;微蜂窝技术[J];通讯产品世界;199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磊;;浅谈微蜂窝通信系统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赵晓;;如何解决高密度话务区网络容量问题[A];河南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锦莲;王庆扬;;Pico、Femto与Wi-Fi技术与应用比较[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 吕召彪;微蜂窝成就室内信息化[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姚执光;微蜂窝室内系统及优化浅谈[N];人民邮电;2002年

3 刘学忠;无线接入方案消灭大厦通信死角[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4 美国《Network World》供本报专稿;将蜂窝覆盖范围引入到室内[N];网络世界;2007年

5 金鹏集团 冯正余;微蜂窝在GSM网络建设中的应用[N];通信产业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卢子月;同频架构破解Wi—Fi规模难题[N];通信产业报;2012年

7 北电网络 朱强;3G扩容方案之优中选优[N];网络世界;2004年

8 ;走出百米“牢笼”[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9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志强;我国战略性发展Small Cell时不我待[N];人民邮电;2013年

10 ;快速实现市区热点楼宇全覆盖[N];通信产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易楞淦;认知无线电促进毫微微蜂窝部署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任伟利;微蜂窝与低轨道卫星通信中的多址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3 徐鹏;混合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申彪;基于干扰管理的多天线系统上行传输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廖薪棋;面向5G密集网络的切换管理仿真平台及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3 周泉;异构网络中移动微蜂窝小区的无线资源复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建辉;北京移动微蜂窝基站监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姚翠萍;基于加速多镜像法对城市微蜂窝小区电波传播的分析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陈淼;基于射线跟踪与遗传算法的城市微蜂窝网络规划[D];天津大学;2012年

7 梅琼;基于射线跟踪法的微蜂窝小区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8 李波勇;拨测场远程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海培华;京广铁路安阳段动车组覆盖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6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46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