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C和HARQ的大气激光通信跨层系统性能研究
【图文】:
笃釵す馔ㄐ胖校噼牧餍诺澜衔尴咄ㄐ胖械母咚?信道或莱斯信道更复杂、码速率更高、调制方式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射频通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大气湍流信道分析建模的基础上,联合大气激光通信物理层的AMC与数据链路层的HARQ进行设计,分析了系统性能,并给出了系统误包率和频带利用率公式。仿真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在自适应激光通信和星地、空地激光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2大气激光通信AMC-HARQ系统2.1系统模型大气激光通信AMC-HARQ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物理层,AMC根据接收端对信道状态———信噪比的估计,通过射频反馈信道控制发送端改变调制阶数和编码码率,在信道质量较好时,提高传输速率获得较大的频带利用率,而当信道质量下降时,相应的降低传输速率,最终达到提高平均频谱效率的目的。在数据链路层,HARQ首先通过前向纠错对数据包进行纠错,然后再经过检错码进行检错,若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包译码正确,接收端则向发送端发送正确接收信号(ACK),发送端继续发送下一个信息数据包;若纠错后的数据检验仍含有错误信息,接收端则向发送端发送错误接收信号(NAK),发送端根据预先确定的传送方案重新发送该信息数据包,如此重复下去,直到信息数据包被正确接收或者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则开始下一个新的信息数据包。物理层的AMC根据信道瞬时状态选择合适的传输参数,提供了一种对信道的粗略适应。而HARQ在此基础上对传输参数精确调整,以更精确地适应信道变化,这就实现了系统跨层优化。图1大气激光通信AMC-HARQ系统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adaptivemodulationcodingsystemforatmosphericlasercommunication在物理层,发送端提供几种经
均频带利用率为:Sephy=∑ni=1R(i)Pr(i)=∑ni=1Fγ(γi+1)rilog2Mi-∑ni=1Fγ(γi)rilog2Mi(21)当考虑AMC与HARQ相结合时,由于每个数据包平均传输了N-次,,此时,系统的平均频带利用率为:Selink=SephyN-(p,Nmax)(22)3仿真分析假设自适应调制编码有五种传输模式,如表1所示。在大气湍流结构常数C2n=5×10-15m-23,激光波长λ=1550nm,传输距离L=1500m条件下,每一种模式的误包率仿真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MCS1-MCS5的频带利用率依次提高,其误包性能依次下降,在PER=10-4时,MCS5所需信噪比MCS1高3.5dB。表1MCS1-MCS5调制阶数、码率及频带利用率Tab.1Modulationorder,coderate,andbandwidthutilizationofMCS1-MCS5MCSModulationorderandcoderateBandwidthutilization(bit/s/Hz)MCS14-PAM,r=1/40.5MCS24-PAM,r=1/21MCS34-PAM,r=3/41.5MCS48-PAM,r=3/42.25MCS516-PAM,r=3/43图2五种传输模式在湍流信道下的误包率Fig.2PacketerrorratecurveoffiveMCSsunderweakturbulencechannel假设给定的数据链路层目标误包率Plink=10-4,最大重传次数Nmax分别为0,1,2,3。根据式(2)和1408激光与红外第47卷
【作者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571446)资助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伟;赵爱新;;大气激光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3期
2 杨乾远;郭军;莫海涛;卫斌;;大气激光通信的自动跟瞄技术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09年02期
3 龚义森;张明;;大气激光通信的发展和应用[J];军事通信技术;1985年04期
4 王蔚然,袁宏春;大气激光通信的跟瞄系统[J];地质科技管理;1994年03期
5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接收视场角的研究与分析[J];红外技术;2003年05期
6 邓代竹,郭华福;多发射机在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4期
7 谭大川,史清白,范天泉;大气激光通信机的设计[J];光电工程;2005年11期
8 王俊生,田波,崔一平;大气激光通信技术[J];电子器件;2005年01期
9 余杨;张旭苹;;大气激光通信机的光学模型和物理实现研究[J];激光杂志;2006年01期
10 王志勇;袁强;陈旭辉;孙晖;;一种大气激光通信机的总体设计[J];通信技术;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马东堂;华卫令;魏急波;;多光束大气激光通信中激光光源的温度场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焦荣;柯熙政;张华;;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晓华;戴佳;;航机大气激光通信(网)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殷祖焘;段志姣;;浅谈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解东宏;廖晓敏;刘向阳;崔玉萍;;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WDM系统关键技术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杨利红;柯熙政;魏时光;;大气激光通信中光PPM偏振调制的硬件设计及其仿真实验[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王惠琴;;大气激光通信中V-BLAST码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徐卫中;杨万麟;;一种HSDPA用户HARQ进程数的优化方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平;移动式大气激光通信信号接收新方法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勇;大气激光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易湘;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马东堂;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璐;大气激光通信中随机光信号的建模和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瑞青;斜程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费海荣;基于大气激光通信的综合业务通信平台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万倩芸;大气激光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覃娇;指数威布尔信道下热噪声和散粒噪声对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性能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文量;大气激光通信光功率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付丽;大气激光通信仿真软件平台[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先武;大气激光通信脉冲位置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杰;无线大气激光通信损耗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孟楷;高效率、高速率大气激光通信接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苗琳;大气激光通信数据传输的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1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5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