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绿色的物理层安全通信技术
【图文】:
蠊β氏拗坪拖低匙?小保密速率要求下,通过自适应功率控制最大化系统的安全能效,达到以有限的能量传输更多的保密数据。该问题的数学形式可划归为分数形式的非凸优化问题。本文运用分式规划、对偶分解,以及DC(DifferenceofConvexfunctions)规划理论,将原始优化问题逐层转化和分解,转变成一系列相对较容易的凸的子问题进行迭代求解,,并提出了一种迭代的求解算法。数值仿真表明,相比于最大化保密速率和最小化发送总功率,本文提出的安全能效最大化算法能大大提高系统能效。2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2.1AF中继模型如图1所示,源节点要传输保密数据给目的节点,由于受到障碍物遮挡,需寻求M个中继节点进行信息转发。中继节点采用AF中继方式,这种中继方式只是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后转发给目的节点,因此实现复杂度比较低。另外,即使源节点到中继节点的信道条件较差,由于中继节点不需要解码,故而AF中继方式依然能够起到协作传输的作用。在实际通信过程中,为了降低协作传输的复杂度,放大转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在该系统中存在一个非法用户,试图窃听保密数据。假设窃听者不便于靠近源节点,比如不知道源节点具体位置或者源节点处于移动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窃听效果,窃听者努力使自己和目的节点处于同一区域。为了降低被窃听到的概率,在传输的第1时隙源节点以很图1存在窃听者的AF中继网络模型低的固定功率广播保密信息,只使中继节点能够接收到。这样,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以及窃听者之间没有直达链路。假设所有节点都是单天线的,以半双工模式工作。所有信道是相互独立的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信道[10]。另外,假设发送端知道精确的信道状态信息。在有些实际场景中,精确的信道状态信息是可以获得的,比如窃听者在网络中是
846电子与信息学报第38卷图2仿真节点配置示意图设置如下:M=5,0r500jP=mW,2s=-100dBm/Hz,0r=1bit/(sHz),h=0.4;路径损耗指数设为3.5;sp,scp,rcp和dcp都设为10mW。我们进行1000次蒙特卡洛仿真求取平均值。首先,图3比较了当窃听者处于不同位置时3种方案的平均安全能效。设置srd=200m,sdd=700m;sed从400m向1000m变化。由图3可见,本文的安全能效最大值算法达到的平均安全能效明显优于保密速率最大化和发送总功率最小化的平均安全能效。当窃听者离源和中继节点越来越远时,合法信道相对于窃听信道越来越强,故安全能效最大化和保密速率最大化的平均能效曲线是递增的。然而,发送总功率最小化方案的平均能效曲线波动很小,这是由于该方案给中继节点分配的功率刚好达到最小目标保密速率要求。采用和图3相同的仿真设置,图4比较了窃听者位置变化时3种方案的平均保密速率。对比图3和图4可见,相对于保密速率最大化,本文的安全能效优化会有一定的保密速率损失,这是因为安全能效和保密速率之间存在固有的折中。但是安全能效优化所能达到的保密速率依然远大于发送总功率最小化所达到的保密速率。我们知道,在不考虑安全约束的常规通信中,能效和数据速率之间存在固有的折中。类似的折中也存在于物理层安全中。由于安全能效是保密速率和发送总功率的比值,为了达到最大的安全能效,可能需要以相对较小的功率发送数据,这时达到的保密速率可能也会较校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达到更大的保密速率,必然需要消耗更高的功率,这可能会使二者的比值(即安全能效)降低。也就是说,与最大化保密速率相比,最大化安全能效会以“牺牲”一定的保密速率为代价。但是,本文提出的安全能效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陶越;蔡跃明;;博弈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专题讲座(三) 第5讲 物理层安全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J];军事通信技术;2014年01期
2 吕凌;于宏毅;;物理层网络编码分组的机会中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7期
3 罗文宇;金梁;黄开枝;;保障无线物理层安全的不适定理论与应用[J];信号处理;2011年11期
4 杨斌;;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06期
5 邓锦辉;以太网物理层的一致性测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05期
6 刘衍捷 ,汪一鸣;蓝牙测试模式实现及其物理层观测[J];中国无线电;2004年12期
7 张金宝;郑洪明;谈振辉;;一种基于块平均互信息率的物理层抽象算法[J];铁道学报;2010年03期
8 潘鹏贵;许力;林力伟;;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08期
9 洪涛;宋茂忠;刘渝;;切换天线发射的低截获率通信信号物理层安全传输[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翔宇;金梁;黄开枝;;基于人工噪声的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传输机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文琪;李乐民;;3GPP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一平;;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物理层原理的仿真实现[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3 任焱锋;;基于多天线的802.16e物理层仿真[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芮鹤龄;;高速环境对TD—SCDMA系统物理层影响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宇;唐勇;李雷;蒋建锋;饶敏;张明德;孙小菡;;考虑了物理层传输特性的IP-WDM光网络业务分级模型[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王月珍;;1xEV-DO Rev A与Rev 0的技术比较[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层测试瓶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2 ;IEEE 802.11系列标准巡礼[N];人民邮电;2002年
3 清水 编译;802.11n助力下一代无线局域网[N];计算机世界;2006年
4 清华大学 王砺锐;万兆将成为“法定”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谢蔚;EPON核心技术分析[N];人民邮电;2004年
6 谢伟良 石涛 潘卫;WiMAX系统关键技术分析[N];人民邮电;2006年
7 ;面向光网的10G以太网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本文编号:2565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6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