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无线网络中能量利用和传输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19:07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终端得到了快速普及,这也带来了移动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移动网络中设备能量消耗的增加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限制因素。第五代移动通信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技术来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传输效率。在能量利用方面,捕获周围环境中的能量可以实现用户终端的能量存储。然而,怎样合理的设计网络中的参数来实现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尽可能多的能量存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能量传输效率方面,其一,基站没有用户关联时保持开启状态会带来能耗和网络中干扰的增加,基站资源调度不合理会带来用户之间公平性的问题。因此基站和用户之间的关联以及基站资源的调度对网络能源效率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二,密集小区的部署带来了小区之间的严重干扰,因此密集小区中怎样协调小基站为用户服务和怎样分配小基站的传输功率来降低干扰并提升网络能源效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三,中继能量受限的物联网场景中,怎样利用中继节点协助源节点完成信息的传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致力于研究无线网络中能量利用和传输效率问题。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用户终端能量受限的密集小区场景,提出了有流行度缓存方案的无线射频能量捕获方法,适用于连接充电器不方便的手机等用户终端。该方法以同时进行无线信息和能量传输(SWIPT,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的系统为基础,通过小基站的缓存策略降低了用户终端获取内容的延时,提升了用户终端捕获的能量并且降低了核心网到小基站回程链路的资源和能量消耗。首先,在系统建模过程中给出了相应的网络模型,内容请求和流行度缓存方案。其次,设计了基于流行度缓存的用户关联方案、资源分配策略,进一步建立了有流行度缓存方案的SWIPT系统能量捕获最大化问题,这里考虑了小基站的传输功率限制、用户的最小速率(服务质量)需求和SWIPT系统的功率分离比。最后,采用迭代功率分离比和功率分配优化(IPSPA,iterative power splitting ratio and power allocation optimization)算法来求解构建的问题。此外,在仿真中通过将提出的流行度缓存方案与均匀缓存方案和没有缓存的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可以使得用户终端捕获更多的能量、节约更多的核心网到小基站回程链路的资源和能量消耗。而且,讨论了此方法可以延伸到小基站协作为用户服务以及混合能量供给问题的研究。2.针对单个宏基站和多个小基站组成的两层异构蜂窝网络场景,联合的用户关联和资源调度是一个非确定性多项式(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难问题,本文提出了有小基站休眠模式的连续用户关联和资源调度算法,来分析两层异构蜂窝网络的能源效率。首先,根据三种用户关联算法确定宏基站和小基站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此过程中没有用户关联的小基站将进入休眠模式来节约能量和降低网络中的干扰。其次,根据三种用户调度算法确定了宏基站和小基站的资源调度情况,在资源调度过程中对用户之间的公平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在仿真部分,给出了不同网络环境下合理算法选择的分析和讨论。此外,讨论了此问题可以拓展到多个宏基站和多个小基站的场景。3.针对密集小区及中继能量受限的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场景,传统的方法没有考虑小基站之间的动态协作和有线性网络编码方案的全双工中继协作传输的问题。一方面,提出了动态协作多点联合传输(CoMP-JT,coordinated multi-point joint transmission)方法来提升密集小区的网络能源效率。其中,首先构建了联合用户关联和功率分配的能源效率最大化问题。其次,采用动态CoMP-JT用户关联算法和动态CoMP-JT功率分配优化算法求解建立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次近的协作多点(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传输、没有CoMP传输和随机的CoMP传输方法相比,动态CoMP-JT方法能较好的提升网络的能源效率。另一方面,提出了全双工中继协作传输方法来提升中继能量受限IoT的频谱效率。其中,首先建立了基于功率分离的全双工解码转发中继SWIPT系统模型和频谱效率最大化问题。接着,提出了在目的节点处应用线性网络编码和最大比合并解码方案来解码目的节点接收的信息。最后,采用迭代功率分离比算法求解建立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有直连链路存在的半双工解码转发中继和不考虑直连链路的全双工解码转发中继方法相比,提出的全双工中继协作传输方法,可以较好的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此外,讨论了此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多天线、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多中继以及大规模IoT等问题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盈;杨月;刘永亮;;移动用户终端类产品拆分详解[J];数字通信世界;2014年09期

2 杨涛;马天丁;魏以民;;ADSL用户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2期

3 陈华;节目中断测量与无妨碍测量法的比较[J];有线电视技术;2002年18期

4 张建成;廖晓闽;;EPON用户终端的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11期

5 王哲;刘昕;王君岚;;企业用户终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年05期

6 叶鸿刚;HFC网中的双向用户终端[J];中国有线电视;1999年07期

7 红;四川拟出台数字移动电话用户终端管理办法[J];邮电商情;1996年08期

8 肖治庭;岳莹莹;龙薪羽;;涉密内部网用户终端安全防护研究[J];电子科技;2008年03期

9 吴熹;王仕波;;用户终端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J];电信技术;2012年11期

10 马晶,谭立英;用于卫星间光通讯的小光学用户终端研究进展[J];遥测遥控;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志蕊;程晓滨;谢金石;;基于RTK的北斗用户终端动态定位精度监测和评估技术研究[A];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2[C];2012年

2 谢维华;王爱兵;刘淳;彭浩;;北斗用户终端时延标定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张计全;周波;吕晶;;用户终端单星定位时定位精度问题的研究[A];2008年船舶通信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史瑞芝;杨坤;苏强;周啸;;物联网技术在食品朔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2013中国食品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邹钦羊;朱立东;;LEO卫星通信系统高动态多用户终端信道分配策略[A];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6 武丽丽;华一新;张亚军;;基于“北斗一号”的虚拟指挥机系统设计与实现[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7 包嘉琪;包静;杨万辉;;基于边缘计算识别无线网络弱覆盖区域的新模式[A];2019全国边缘计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智能业务网关MA5200G的业务功能[N];人民邮电;2004年

2 四川 张家铭 谢泽铭 谢镓 胡自忠;HFC系统用户终端的防雷措施[N];电子报;2010年

3 曹宁川;LBS用户终端概览[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尚兴;GSA:全球共有666款LTE终端上市销售[N];人民邮电;2013年

5 湖北 苏仕勇;有线电视用户终端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N];电子报;2006年

6 ;WAPI移动终端进网检测已经启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IMS:WiMAX优化之路[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张建军;应用答疑[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徐培丽 王浩;有线电视用户终端常见故障分析[N];北京电子报;2001年

10 ;摩托罗拉推出首款电视手机及最新无线宽带通讯用户终端[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雪飞;无线网络中能量利用和传输效率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栾林林;支持高速切换的TD-LTE信令的设计及其优化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李树锋;高空平台通信系统中呼叫允许控制与切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张文博;可信车联网云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守武;基于5G UDN控制面研究与设计[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王超;用户终端网络流量均衡及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刘辉;基于云平台的无人船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卢欣桐;面向终端多天线的5G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赵小惠;雾网络中的计算卸载与边缘缓存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钱魁;移动用户终端ESD损伤分析及防护[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肖媛;北斗用户终端Linux监控软件系统的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婷;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用户终端软件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巍;专网车通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唐浩;基于N-ISDN的数字用户终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3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93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