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多波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预编码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21:38
【摘要】:多天线技术凭借高容量、高速率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势,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的引入使得卫星链路中波束间干扰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影响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如何消除波束间干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波束间干扰问题类似于地面蜂窝通信网中的小区间同信道干扰问题,而预编码技术是目前解决小区间干扰的有效方法,所以可以将预编码技术推广到多波束卫星系统中,以此克服波束间干扰,从而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进一步营造高质量的卫星通信链路环境。因此,本课题对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的预编码方法展开重点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首先,介绍了卫星通信信道的空间传播特性,包括各种因素产生的原理以及影响;同时详细分析了几种经典的卫星信道衰落模型,分别从基本概念、结构组成以及适用场景层面进行描述;并且对Ka频段卫星通信中雨衰因素作了简要概述;最后,重点研究了多波束卫星信道模型,包括多天线模型的优势以及卫星信道的主要特点,为第四章预编码技术的性能研究作铺垫。其次,主要介绍了预编码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基本原理、分类标准以及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获取等;着重分析了常见的几种线性预编码算法的原理以及性能优劣;同时重点研究了通信链路中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非理想CSI下鲁棒线性预编码的设计问题,针对信道估计误差影响系统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MMSE准则的预编码优化算法,并通过构建误差模型,推导出两种优化算法的最优解;最后在瑞利信道下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理想与非理想CSI时预编码算法的误码率、系统传输速率以及均方误差的性能,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的鲁棒性。最后,阐述了预编码技术应用于多波束卫星系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三种卫星预编码实现方法,包括各种方法的系统模型以及优缺点,给出了对应的系统框图;深入分析了多波束卫星系统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组成结构、原理以及信道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在莱斯阴影信道下仿真分析了理想CSI时各种线性预编码算法的误码率,同时当通信链路中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应用于多波束卫星系统中,并通过误码率以及系统传输速率的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在多波束卫星系统中的性能优势。
【图文】:

速率,预编码,鲁棒,系统平均


22111 Kkk ii i kH * W,图 3-4 给出了信道估计误差的方差总和2σ 分别为 0.04、0.12 以及 0.28 情,系统平均和速率随 SNR 的曲线变化情况。从图中能够得知,随着 SNR 的,各种预编码方案对应的平均和速率性能也随之提高,当 SNR 足够高时,想 CSI 下的预编码算法对应的平均和速率性能趋于饱和,且在不同 SNR 场,本文提出的鲁棒预编码算法均可以获得比非鲁棒预编码算法更高的平均和,这是因为非鲁棒预编码方案忽略了估计误差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而鲁编码方案则将估计误差的统计特性考虑进预编码矩阵的求解过程中,进而实由于估计误差的存在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偿,因此本文所设计的鲁编码算法能够较好的改善系统平均和速率性能,尤其在高 SNR 下,这种改度更加明显。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 的增大,系统平均和速率的逐渐下降,,且 越大,本文所设计的鲁棒方案的优越性体现的愈加充分。当 0.28,SNR 等于 30dB 时,本文所设计的鲁棒预编码算法比非鲁棒算法大约2%的性能提升。

预编码,鲁棒,信道估计误差,线性预编码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线性预编码与波束形成技术42图 3-5 给出了信道估计误差的方差总和2σ 分别为 0.02、0.08 以及 0.16 时,MSE 随 SNR 的曲线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鲁棒预编码算法的MSE 性能总是优于未考虑信道估计误差影响下的非鲁棒预编码算法,这是因为鲁棒预编码算法对信道估计误差进行了补偿,因此能够对 MSE 性能的恶化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且在同一估计误差2 下,随着 SNR 的增大,鲁棒预编码算法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同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浙骐;张忠培;;基于协作多点下行传输的非线性鲁棒预编码[J];电子学报;2016年12期

2 李万臣;郝欣宇;;基于异构网络的Massive MIMO RZF预编码[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04期

3 许宏艳;;新时期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微[J];中国高新区;2017年10期

4 丁怡宁;;5G系统中预编码技术的发展研究[J];通讯世界;2017年21期

5 董志明;;未来5G通信系统中低复杂度预编码算法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6年01期

6 穆星彤;;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年03期

7 何道刚;;通讯预编码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年12期

8 杨杰;;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J];山海经;2015年10期

9 刘远飞;;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析[J];电子世界;2014年08期

10 陈敏;王萍;;浅谈5G通信中的预编码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2 马守贵;陈明;;MIMO系统中基于离散速率集的线性预编码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3 刘继雄;李有明;周新星;;DSL基于误差符号的自适应预编码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伟;张春阳;邵珠雷;;相关衰落信道中星座预编码和球译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韩玉楠;李福昌;张涛;张香云;张忠平;;Massive MIMO关键技术研究及试验[A];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7)论文集[C];2017年

6 赵建伟;高飞飞;贾维敏;;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角度域混合预编码与信道跟踪算法[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9“互联网+”:传统产业变革新动能论坛论文集[C];2017年

7 赵珊;程明智;舒后;;一种基于SVD分解的MIMO无线信道联合预编码算法[A];2016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程序册与交流文集[C];2016年

8 陈小云;酆广增;;基于特定通用空时分组码预编码的半盲直接均衡技术的研究[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亚茜;柏庆;束锋;盛卫星;王建新;;多基站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最大化信泄噪比预编码器的基于信干噪比功率的分配方案[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胡飞;王光健;;分布式干扰对齐的预编码码本优化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卓;GSVD的分布特性及其在MIMO预编码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刘学锋;MIMO预编码有限反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王智;无线协同通信系统能效增强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翟雄飞;5G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预编码优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王丽;大规模分布式MIMO系统和速率与预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马建鹏;基于两阶段预编码的大规模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邵林;Massive MIMO系统下行预编码方案与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李毅;蜂窝无线通信系统干扰抑制及多天线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9 施风;移动通信中MIMO系统的线性预编码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奚家熹;无线通信中的预编码技术[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鄢戈;基于毫米波的MIMO系统中的预编码方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张一凡;微波传能的预编码技术与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魏敏;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混合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陈慧慧;多波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预编码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5 安泽亮;多波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6 武嘉煜;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于松弛迭代的预编码算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7 谢汶奇;3D-MIMO技术在高话务场景解决多用户通信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8 张艳杰;LTE系统下行链路中MIMO预编码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安国刚;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郑溢淳;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0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