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微波系统中的可重构关键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10:28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与雷达探测系统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无线频谱的日益拥挤以及系统需要适应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微波系统对相关器件和天线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未来5G智能手机要求向下兼容前几代无线通信标准,并同时支持Bluetooth、WLAN和GPS等通信模式,又比如未来雷达要求实现通信、警戒、导航、探测和制导等功能。这些需求使得微波系统中的微波器件和天线的数量越来越多,系统的越来越复杂,体积和成本越来越高。这些大量的微波器件和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也会使得微波系统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重构技术应运而生。可重构技术旨在使用单个部件实现系统的要求众多功能。然而,微波可重构部件作为可重构技术的基本器件载体,仍有插入损耗大、动态范围小和重构的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微波系统中的可重构关键部件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频率可重构滤波功分器、相位可重构移相器和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主要研究内容有:针对在可重构滤波功分器的设计中,可调元件数量会随可重构滤波功分器的端口和模式增加而增加的问题,提出了可调元件共享技术。并用这可调元件共享技术实现了三种频率可重构滤波一分二功分器。一种是单频可重构滤波功分器,仅仅使用了一个变容管;另一种是双模可重构滤波功分器,它具有一个双模的单通带,并具有带外抑制特性,使用了两个变容管;最后一种是双频独立可调的频率可重构滤波功分器,它具有两个独立可调的通带,使用了三个变容管。这种可调元件共享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还可以提高了减少系统的损耗和能耗。针对在相位可重构移相器的设计中,提高移相量和均衡插入损耗波动,会提高移相器的插入损耗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考虑最大相对移相量、插入损耗和插入损耗波动的相位可重构反射式移相器的设计方法。采用此方法,设计了最大相对移相量超过180°和360°的恒定插入损耗相位可重构移相器。接着提出并实现了小型化恒定插入损耗相位可重构移相器,使电路尺寸缩小了将近40%。紧接着又提出并实现了元件精简的相位可重构移相器,此方法可以省去反射负载除变容管以外的所有集总元件。提出的相位可重构移相器设计方法,推进了微波系统在小型化、低成本和高性能方面的进程。针对在宽带相位可重构移相器的设计中,不仅要求移相器具有宽带匹配特性,还要求在所需带宽内,保持恒定的移相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约束条件的宽带相位可重构反射式移相器设计方法,来减小移相器的移相量波动。并综合考虑最大相对移相量、插入损耗和插入损耗波动,来提高相位可重构移相器的性能。设计并实现一款移相量超过360°的宽带相位可重构移相器,在所需频带内相对移相量基本保持一致。这种宽带移相器设计方法,适用于宽带微波部件和系统。针对在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的设计中,由于馈电网络的不理想,线极化角度会偏差,交叉极化会增加,而复杂的馈电网络难以分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任意端口的S参数矩阵互联的馈电网络矩阵分析方法,来分析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的性能。本文理论分析了线极化可重构原理,研究了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的误差因素。并设计了两种线极化可重构天线:对于电可重构技术,提出一种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的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他由电可重构可变功分器和矩形贴片天线构成,通过控制偏置电压,可以实现0~180°线极化连续扫描;对于机械可调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线极化连续可重构天线,它由机械可重构可变功分器和矩形贴片天线构成,通过机械旋转同轴-SIW过渡结构,实现了0~180°线极化连续扫描。所设计的线极化可重构天线,适用于对天线线极化有连续控制需求的微波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TN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刚;刘洛琨;菅春晓;张先锋;郑小雨;;一种超宽带数字移相器设计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陈智;闫璞;;基于FPGA的高性能程控数字移相器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年02期

3 梁庆山;匡珩;向虎;;一种高功率高精度四位数字移相器的设计[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24期

4 杨永前;崔勇;杨增辉;刘俊;;双芯对称离散型可控移相器的数学建模[J];陕西电力;2014年11期

5 叶宝江;桑飞;杜运;;论述移相器发展历程及工作原理[J];通讯世界;2015年15期

6 杨誉;王修龙;朱志斌;吴青峰;;一种高功率移相器的研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7 候承昊;戴朝波;孙莹;李可军;;可控移相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智能电网;2014年01期

8 杨小峰;史江义;马佩军;郝跃;;S波段六位高精度移相器设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马杰;葛春定;余颖辉;;移相器技术在超高压电网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3年10期

10 安士全;郭本青;;一种X波段五位数字移相器的研究与设计[J];雷达与对抗;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可加;任武;李伟明;薛正辉;;集成移相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A];2014年全国军事微波技术暨太赫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4年

2 张坤;李辉宇;华光;洪伟;;一种X波段模拟移相器的研究[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郭巍;杨仕文;陈益凯;;一种新型小型化可调移相器[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杜亦佳;鲍景富;张晓升;李仁锋;;射频微机电分布式移相器设计优化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张平;王安劳;;2~6GHz四位数字移相器[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6 童海涛;王志功;刘军;谢婷婷;;一种8毫米波段的单片四位数字移相器[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7 王勇;;8mm连续可调移相器[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志刚;延波;徐锐敏;谢小强;张勇;;五位中频数字移相器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9 岳瑜;延波;徐锐敏;;毫米波四位数字移相器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10 金宝龙;;超宽频带微波差相移相器[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宽范围交流电压移相器[N];电子报;2003年

2 黑龙江 张宏伟;浅谈极化方式与调整[N];电子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源;微波系统中的可重构关键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应战;SnO_2纳米结构与BaZr_xTi_(1-x)O_3铁电移相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3 王梦;钛酸锶钡系铁电薄膜材料特性及其移相器结构性能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成;分布式RF MEMS移相器热致封装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杨卫明;铁电移相材料Ba_(1-x-y)Pb_xSr_yTiO_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杜亦佳;RF MEMS移相器和太赫兹波导滤波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贺训军;Ka波段硅基分布式MEMS传输线移相器射频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Badar Muneer;基于SIW结构的功分器与电控移相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陈宏伟;铁电薄膜材料及在介质移相器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郁元卫;射频MEMS可重构单片电路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光;X波段高功率低插损及小型化波导移相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孙小东;Ku波段六位数控移相器设计[D];东南大学;2017年

3 杨丹;微波数字移相器的建模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4 汤祥虎;微波薄膜移相器的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牛通;大带宽微波光子移相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6 杨栋;基于矢量调制的X波段相控阵有源移相器设计[D];天津大学;2016年

7 李宇翔;V波段数字移相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郑清友;硅基CMOS毫米波移相器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雷超;精密卫通数字移相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晓杨;用于片上集成相控阵收发芯片的毫米波移相器设计与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4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24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f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