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未来移动通信中的非正交多址技术

发布时间:2020-04-13 07:32
【摘要】:多址技术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无线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基于非正交的传输技术和调制技术得到了深刻而广泛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5G)中的新型调制和非正交多址系统中的交织多址技术(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IDMA)和网格映射多址技术(Interleaver-Grid Multiple Access,IGMA)。其中,IDMA技术继承了码分多址技术的大部分优点,同时能够较好的抵抗符号间干扰;而IGMA技术抵抗多址干扰的能力更强,因此也能负载更多数量的用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交织多址和网格映射多址为代表的非正交多址技术,具体的研究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几种典型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OFDMA),并详细分析了码分多址和正交频分多址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了交织多址技术和网格映射多址技术,并概括了它们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第二章介绍了交织多址系统原理,包括发射机结构和接收机结构,以及传统的迭代检测算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消息传递的新型迭代检测算法,并验证了在多接收天线的情况下,这种新型迭代检测算法获得传统迭代检测算法的性能,并且其计算复杂度略低于传统迭代检测算法。第三章介绍了基于多载波的交织多址系统原理,并在此系统结构下,对基于基本估计器和近似消息传递的检测算法进行了性能评估和对比。随后,研究了载波频率偏移(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对于多载波的交织多址系统的性能影响,介绍了基于基本估计器的联合频偏的检测算法,并且提出了基于近似消息传递的新型联合频偏的检测算法以弥补频偏带来的误码率损失。第四章介绍了网格映射多址系统原理,包括发射机结构和接收机结构,并给出了基于基本估计器和消息传递译码两种迭代检测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基于多载波的网格映射多址系统和交织多址系统两种非正交传输技术在相同频谱效率下,都能够取得比OFDMA更好的传输性能。同时,考虑到发端设计的改进,针对IGMA中交织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序列替换交织器的改进发射机方案。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计划。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基于线性调频的时间交叠多址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18期

2 苏林;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J];天津通信技术;1997年01期

3 徐进;张封;李慧林;张晓龙;;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功率复用算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6年12期

4 李强;;浅析面向5G的新型多址技术[J];福建电脑;2018年08期

5 赵向道,黄莉;基于TDMA的多址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1998年11期

6 姚莳霖,陈惠民;卫星通信系统成对载波多址技术的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周珊;沈永言;;话说卫星通信多址技术[J];卫星与网络;2015年11期

8 程水英 ,张剑云;无线通信中的多址技术及其发展[J];今日电子;2004年12期

9 邹卫霞,周正,张春青;UWB的调制与多址技术[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章静;;多址技术在地震卫星通信中的应用[J];防灾博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长青;;浅析TD-LTE区间干扰及干扰控制[A];“2012TD-LTE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太军;毛玉明;何华锋;;应急卫星通信的多址技术分析与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凡;陈金鹰;郑恭明;;浅析UWB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欣;5G新空口标准浅析[N];通信产业报;2017年

2 张阳;5G为什么来得这么晚?[N];人民邮电;2019年

3 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段正 张从武;TD—HSPA+发展阶段不可逾越[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李孟研 王任飞;大幕开启,5G时代真的要来了[N];解放军报;2019年

5 中国网通首席科学家 侯自强;HSDPA的商业部署前景[N];通信产业报;2005年

6 ;TD-SCDMA技术的特点[N];人民邮电;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晓天;交织多址技术在下一代无线通信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林沛;交织复用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鹏;高效调制多载波与多址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赵益民;个人通信中的位置信息与多址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5 谢榕贵;免信令的上行非正交多址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洁思;未来移动通信中的非正交多址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珊珊;基于能量和信息同传的非正交多址技术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8年

3 韩略;5G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成聪;基于压缩感知的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曲思聪;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6 毕琰;基于成对载波多址技术的卫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孙科;LTE上行信道多址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栻栻;面向5G的稀疏码分多址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胡显安;5G新型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10 郑石磊;第五代移动通信上行波形和多址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25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25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