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抑郁人群睡眠脑电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12:20
【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治愈困难的精神障碍类疾病,总是伴随着明显的大脑活动异常和情绪转换障碍等症状。脑电信号作为一种能够记录大脑活动及情绪状态信息的生理电信号,常被应用于各类有关于情绪转换障碍疾病的相关研究中。睡眠脑电信号作为脑电信号的一种,相比于清醒时的脑电信号,具有信号稳定不易受干扰、真实不可伪装和易采集等特点,更利于抑郁症等相关疾病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睡眠脑电信号,提出了“抑郁人群与正常人群在睡眠脑电信号上具有差异性”的假设,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抑郁人群与正常人群的睡眠脑电信号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假设。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基于睡眠脑电信号的数据特点及公开数据库脑电数据的采集方法,设计了睡眠脑电数据采集系统。针对抑郁症人群的脑电数据特点,采集了36名被试者(18名抑郁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6个电极位(F3、F4、C3、C4、O1和O2)的睡眠脑电数据,建立了基于抑郁症的睡眠脑电数据库。为抑郁人群睡眠脑电特征差异性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本文处理并应用了抑郁人群睡眠脑电数据集。将采集到的睡眠脑电数据按照AASM睡眠分期模型分为清醒期、REM期和NREM期,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样本的选择;参考睡眠脑电数据的采集方法及数据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实现了基于FIR滤波器及卡尔曼滤波器对原始睡眠脑电信号的去噪和基于时间窗口方法对数据样本的分割;根据分割后数据样本的大小及睡眠脑电信号的数据特点,实现了对数据特征的提取和基于特征选择算法对数据特征的选择;最后,根据特征样本的数据特点,实现了基于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均衡化的数据处理。通过该数据处理流程,可实现对抑郁人群睡眠脑电信号的处理与应用。3.本文基于特征选择算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假设“抑郁人群与正常人群在睡眠脑电信号上具有差异性”进行了验证,并对特征相关性对差异性表现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特征选择算法验证差异性的结果表明,抑郁人群睡眠脑电信号的某个或某些特征组与正常人群可能具有差异性。数据分析方法验证差异性的结果表明,睡眠脑电信号的导联、频段以及特征种类均能够影响数据模型的实验结果,不同特征间的相关性也会影响模型的分类准确率。换句话讲,抑郁人群与正常人群的睡眠脑电信号在不同维度上均具有较大差异,这与本文假设“抑郁症人群与正常人群在睡眠脑电数据上具有差异”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假设。综上所述,本文对抑郁人群睡眠脑电数据集的处理与应用进行了探索,并通过该数据集对抑郁人群与正常人群的睡眠脑电信号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完成了对假设的有效验证,丰富了基于睡眠脑电信号的抑郁症分类模型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基于睡眠脑电信号的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相关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图文】:

周期模型


睡眠期间最容易产生梦境的时期,也更容易被唤醒。在该阶段,眼球快速大幅度运动,体温及心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心率及呼吸频率明显增加,脑电信号较 N2期和 N3 期也更为活跃。与此同时,REM 期睡眠常伴随着肌肉麻痹或肌肉萎缩等现象,例如: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认为,这种肌肉麻痹或肌肉萎缩或与 REM 期常做梦这一现象有关。睡眠周期指睡眠经过 NREM 期的各个阶段进入到 REM 期,又从 REM 期返回到 NREM 期的过程。如图 2-1 所示,睡眠周期从短暂的 N1 期开始。在此阶段,身体开始放松并且伴随着缓慢的眼球运动,虽然会经常发生惊醒,但却促使睡眠周期进入到 N2 期。N2 期的总体睡眠时长大于 N1 期,占总睡眠时长的 40~60%。紧接着,,睡眠周期通过 NREM 期的浅睡眠进入到深度睡眠。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N3 期的睡眠时长大概占总睡眠时长的 5~15%,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来说,该比率要大得多。最终,睡眠从深度睡眠返回到轻睡眠,以 REM 期结束该睡眠周期并从轻睡眠开始新一轮的睡眠周期。对于 REM 期而言,首次出现于睡眠开始后 90 分钟内且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睡眠时间的推移,睡眠周期由 NREM期的轻睡眠开始再次进入到 REM 期睡眠,REM 期的睡眠时长也随之延长。

示意图,脑电信号,频段,波形


学硕士学位论文 抑郁人群睡眠脑电特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2]。Beta 波( ),频率范围:14 ~ 30Hz,与正常清醒状态下的意识及注。在运动过程中, 波活动也与等渗收缩(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的同时短肌肉的长度)中发生的肌肉活动变化有关,并在运动状态变化前及被抑制[44]。Gamma 波( ),频率范围:30~50Hz。研究表明, 波活动与注意力意识反应有关[45],在冥想状态下也具有较高的出现概率[46]。在 REM 醉期阶段, 波活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47]。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亚舟;吴宝明;何庆华;张玲;易东;;基于想象左右手运动脑电特征提取及其统计特性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2期

2 吴小培,冯焕清,周荷琴,李晓辉;结合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的脑电特征提取[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1期

3 马娜;王学民;田苗;刘静;綦宏志;明东;周鹏;;20Hz体感振动刺激对脑电特征影响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年06期

4 董光恒;杨丽珠;;情绪冲突控制过程的脑电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5 万柏坤;刘延刚;明东;孙长城;綦宏志;张广举;程龙龙;;基于脑电特征的多模式想象动作识别[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6 殷罡;吴平东;彭军强;黄漫玲;汪东;;性格行为特征与脑电特征间关系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白树林;谢松云;张玉梅;杨金孝;;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脑电特征提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宋亚林;孙杳如;;手指动作自动矫正的脑电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9 严娜;乔晓艳;李鹏;;基于小波-双谱分析的视觉诱发脑电特征提取[J];测试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10 李飞;高小榕;高上凯;;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高维脑电特征优选[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朝晖;冯焕清;刘大路;;用脑电特征划分睡眠状态的一个新方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史伟雄;崔韬;肖晓华;王圣松;邵晓秋;;非酮症性高血糖导致癫痫发作的临床脑电特征及治疗[A];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C];2018年

3 林相波;邱天爽;李小兵;王静;;基于小波变换的癫痫发作前脑电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4 蒋学慧;周鹏;赵欣;葛佳怡;李宁;郁洪强;刘海婴;王明时;;基于DSP的睡眠脑电特征提取[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颖群;杨丽珠;沈悦;刘歌;宋芳;;初中生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脑电特征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任未多;;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脑电特征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王浩;刘冲;王宏;;基于小波变换的脑电特征信号自动检测方法[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赵欣;郁洪强;詹启生;王明时;;网络成瘾症患者脑电特征一例[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魏凯明;付洋洋;;瑜伽习练者“意念调节”状态下脑电特征的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琰萍;张晓玲;朱敏初;黄俊军;金强;;认知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电特征影响[A];2014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娟;面向抑郁注意机制的任务态脑电特征算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辛喜艳;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石立臣;基于脑电信号的警觉度估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何洋;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脑电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朱亚忱;基于特权信息的情感识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陈昌乐;三种佛家静功操作方法的脑电特征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吕佳;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服装情绪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8 张海波;具象思维作业的脑电空间与频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彭宏;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关键问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郁洪强;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脑电特征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佳硕;抑郁人群睡眠脑电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王凤娟;基于LSTM的脑电特征学习及癫痫发作预测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汪小双;基于脑电特征独立分量分析的癫痫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永宗;面向情绪识别的脑电特征组合及通道优化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宋江玲;非线性脑电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6 严娜;视听诱发脑电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翟静波;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阿尔兹海默病转归的脑电特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顼春元;感觉刺激诱发脑电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张颖群;初中生自我控制结构、发展特点及脑电特征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沈骥;基于眼动、脑电特征的抑郁识别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8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58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