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便携式收发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便携式收发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软件无线电的核心理念是让硬件平台尽可能的开放、简洁、通用,以软件设计为核心工作,实现各种无线电通信功能的可升级、重配。软件无线电打破了传统通信系统严重依赖特定硬件的局限性,构建了一个开放、标准的通用硬件平台。目前大型通信设备在研发设计时采用的都是软件无线电的理念。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宽中频收发设备在国内比较鲜见,大多停留在思路和论文上,而国外的成品设备(RS或西门子)又存在价格高,体积大的问题。又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便携式宽中频收发设备能够满足铁路沿线的干扰信号排查、特殊场合的信号压制等对设备轻便、无需外部供电且对处理性能要求不高的需求。因此,便携式软件无线电设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射频处理前端由纯模拟电路转为了通用性更高、性能更强的专用集成电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收发器频段处在2.4~2.7GHz,主要由于这一频段内有着随处可见的WIFI和蓝牙等通信设备,其中WIFI设备的中频带宽要求达到20MHz,因此,此类射频前端处理IC基本满足宽中频处理的要求。本文采用性价比极高的芯片将所有射频信号统一混频到2.6GHz,然后使用内置高性能正交混频器的射频收发器芯片将固定频率的射频模拟信号转变为可变带宽的正交模拟基带信号。本文采用在应用上新颖的正交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架构作为收发机的基本结构,并使用全IC的方式实现射频前端,最大程度的降低设计难度,同时保证设备的高性能、低噪声。基带处理部分同样使用高性能的收发机IC,完成模拟中频信号到模拟基带信号的转换。此外,信号处理部分采用性价比极高的高端ARM处理器以实现具体的设备功能,设计出一款通用性高,性价比高的便携式软件无线电收发平台。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设计、制作和调试收发机平台;2.设计、制作和调试嵌入式处理平台,移植Android操作系统到嵌入式平台;3.设计、仿真和实现250K、125K、62.5K和20K的窄带滤波器;4.完成半双工30MHz~6GHz便携式收发机。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 收发机 嵌入式处理平台 便携式设备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59;TN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2
- 1.1 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发展9-10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0-11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11-12
-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12-27
- 2.1 信号采样理论12-16
- 2.1.1 Nyquist采样定理12-13
- 2.1.2 过采样13
- 2.1.3 带通采样定理13-15
- 2.1.4 基带正交信号15-16
- 2.2 几种软件无线电的结构形式16-20
- 2.2.1 射频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17
- 2.2.2 射频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17-19
- 2.2.3 中频数字化的软件无线电结构19-20
- 2.3 数字滤波器设计理论20-22
- 2.3.1 数字滤波器设计基础20-21
- 2.3.2 FIR滤波器设计21-22
- 2.3.3 CIC滤波器22
- 2.4 系统性能指标22-24
- 2.4.1 噪声系数22
- 2.4.2 最小可检测电平与灵敏度22-23
- 2.4.3 截点值23-24
- 2.5 系统整体方案24-27
- 2.5.1 正交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结构24-26
- 2.5.2 嵌入式处理平台26
- 2.5.3 系统整体架构26-27
- 3 收发机硬件设计27-37
- 3.1 射频前端设计27-31
- 3.1.1 混频器RFFC507227-30
- 3.1.2 射频开关30-31
- 3.1.3 射频信号抗电磁干扰和PCB布线31
- 3.2 基带处理31-33
- 3.2.1 正交混频器MAX283731-32
- 3.2.2 AD\DA MAX586432-33
- 3.3 控制处理部分33-35
- 3.3.1 XC2C64A-7VQG100C34
- 3.3.2 MCU LPC432034-35
- 3.4 总结35-37
- 4 嵌入式处理平台设计37-57
- 4.1 ARM体系结构37-38
- 4.2 嵌入式平台硬件设计38-47
- 4.2.1 PCB注意事项39
- 4.2.2 PCB层次结构39-40
- 4.2.3 电源设计40-43
- 4.2.4 DDR3设计43-45
- 4.2.5 LCD设计45-46
- 4.2.6 USB设计46-47
- 4.3 Android系统移植47-55
- 4.3.1 PMIC47-48
- 4.3.2 电池检测48-49
- 4.3.3 按键49-51
- 4.3.4 LCD51-53
- 4.3.5 触摸屏53-54
- 4.3.6 WIFI54-55
- 4.4 总结55-57
- 5 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57-62
- 5.1 信号混频57-58
- 5.2 滤波器设计、仿真与实现58-61
- 5.2.1 FIR滤波器58
- 5.2.2 CIC滤波器58-59
- 5.2.3 IIR滤波器59-61
- 5.3 信号抽取61
- 5.4 总结61-62
- 6 系统测试62-66
- 6.1 收发机测试62-64
- 6.2 嵌入式平台测试64-65
- 6.3 便携式收发机硬件平台测试65-66
- 结论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A 收发机整体方案70-71
- 附录B 数字滤波器C语言实现程序71-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成,罗恒宏,张光昭;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及平台构建初探[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0年01期
2 李玉斌;软件无线电概述[J];无线电工程;2000年04期
3 徐永胜;国外军用软件无线电的发展现状[J];电讯技术;2001年03期
4 叶中付,吴涛,徐旭;扩频通信系统的软件无线电实现结构及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01年01期
5 刘伟;浅谈软件无线电原理及其关键技术[J];电信快报;2001年04期
6 麦凯;软件无线电设计之路[J];电子产品世界;2001年20期
7 蔡跃明;软件无线电[J];电子世界;2001年06期
8 刘延峰,王继良;软件无线电及其实现的技术条件[J];信息技术;2001年10期
9 廖建波;软件无线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0 吴家洲,姚远,郭明金;软件无线电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军;胡正名;;软件无线电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金鹰;方根平;陈冰海;;软件无线电发展与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秋明;林志堂;林敏;;小型化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设计[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铎;李如红;林小忠;;软件无线电及其关键技术[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霍文俊;许家万;;软件无线电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研究[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胡行毅;;空间任务中的重组计算与软件无线电[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闻翔;刘双平;陈国杰;;软件无线电中极窄带低通信号的分离[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杨勃航;常淑桂;李国民;唐书国;林令涛;;多软核结构的软件无线电设计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杜安源;;软件无线电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10 栾海妍;江桦;崔伟亮;;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语图仪的设计与实现[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丰 编译;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N];电子报;2013年
2 成都 新力 编译;软件无线电的特点[N];电子报;2013年
3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韩旭东;“软件无线电”将推动手机的“计算机化”变革[N];中国电子报;2004年
4 ;软件无线电往哪儿走?[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软件无线电:改变无线通信前进的方式[N];计算机世界;2005年
6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韩旭东;“软件无线电”将推动手机的“计算机化”变[N];中国电子报;2004年
7 刘海英 张秉衡;软件无线电 推进国防现代化[N];中国电子报;2001年
8 潘学俊 肖凯;通信装备变革的魔术师:软件无线电[N];解放军报;2001年
9 ;软件无线电: 无线通信的第三次革命[N];人民邮电;2002年
10 ;风河推出新型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N];人民邮电;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构架[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2 林华杰;软件无线电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胡延平;军用软件无线电侦听接收机设计与实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4 赵民建;多波段、多速率、多模式软件无线电接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彭华;软件无线电中的盲接收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2年
6 张睿;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陈晓毅;数字广播接收机的软件无线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董骞;基于软件无线电的SAR数字接收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9 陈晨;软件无线电和OFDM系统中的同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荣春;基于GPU的软件无线电并行算法与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玲俐;基于GNU Radio和RTLSDR软件无线电的FM广播解调接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唐正;便携式软件无线电平台电源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磊;FPGA阵列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中克;基于FPGA的收发信机中频及基带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璐;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直扩接收机研究与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春源;手持软件无线电平台音频及传输驱动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曹健辉;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通道宽带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林键;TD-SCDMA物理层波形设计与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杜威;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超短波无线网络监测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林威;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WCDMA物理层波形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便携式收发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