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复合纳米天线中光的多极共振及增强二次谐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0:56
【摘要】:表面等离激元可以把光限制在亚波长尺寸的纳米结构表面。基于这一特性,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增强各种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被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表面等离激元可分解为不同的共振模式,大的方面可以分解为电模式和磁模式。而电模式和磁模式又可以分解为偶极、四极和更高阶的模式。每一种共振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合理的模式匹配可以显著提高等离激元增强各类光学效应的效率。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间的相干耦合(也称模式杂化)大大提高多极模式的可调性。而本文主要研究了复合纳米结构中的等离激元模式杂化,揭示包括纯磁模式在内的高阶低辐射损耗模式特点,并研究通过模式匹配增强二次谐波。具体研究内容见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增益辅助的复合纳米结构中,研究了背景介质的折射率对增益阈值的影响。充分利用了金属“尖端效应”对周围介质的高敏感性,我们设计了双锥形核壳纳米结构。在双锥形核壳纳米结构中,随着背景介质的折射率减小,相应的纳米系统的增益阈值也随之降低。具体的,当背景介质的折射率从1.69降到1.33时,增益阈值会降低26.6%。我们的研究结论对设计相关低增益阈值纳米器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第二,我们研究了多聚体中等离激元多极共振模式的辐射损耗及其增益阈值特征。由于相位延迟带来的对称破缺,高阶电模式和磁模式可以被有效激发。不对称的耦合导致高阶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偶极矩被大大降低。理想状况下,近乎为零的偶极矩意味着非常小辐射损耗。相比单核壳纳米球中的偶极模式,这些高阶低辐射损耗模式的增益阈值显著降低。此外,低辐射损耗模式可以更有效的把光限制在纳米结构的表面,带来了更大的近场增强。同样,在一个纳米系统中增益阈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相应共振模式的损耗高低,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共振模式损耗大小标准。我们的结论可以用于设计等离激元波导和纳米激光器。此外,低辐射损耗模式非常有利于增强光热效应。第三,在银-电介质-金-电介质四层核壳纳米球中,引入增益介质不仅可以弥补等离激元共振中光的损耗,而且可以激发四极模式。在倍频处,二次谐波可以和增益激发的四极模式相互作用,并被剧烈增强。此外,基频和倍频处的等离激元共振可以同时或者单独与增益介质耦合。从而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基频和倍频处的模式匹配对二次谐波增强的贡献。我们的不仅设计出非常高效的增强二次谐波纳米器件,而且揭示一种重要的方法,即如何在中心对称结构中通过倍频处的模式匹配增强二次谐波。第四,金属-高折射率复合纳米天线中的Fano共振导致纯的高阶磁模式被激发。在贵金属(银或者金)和高折射率的电介质(铝砷化镓)复合纳米天线中,高阶Fano共振可以被观察到,这些高阶Fano共振导致电偶极、电四极和磁偶极共振分量被有效抑制。当磁四极模式的共振峰被调整到Fano凹陷波长处,纯高阶磁模式被激发。此外,伴随着能量转移,在Fano凹陷波长处,磁四极共振被大大增强。被增强的纯高阶磁共振在二次谐波增强方面展现出非常强的能力。我们的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功能超材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文】:

示意图,近场分布,中半径,真空


^y>逡逑1邋e邋cloud邋XElUX逡逑图1.1金属纳米球中的等离激元振荡示意图,在入射光场驱动下,电于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逡逑移动并且来回振荡。[摘自邋J.邋Phys.邋Chem.邋B邋107,邋668-677邋(2003)]逡逑如图1.2,以金属(这里选银)纳米球为例,局域等离激元共振纳米球的外逡逑部近场分布可由准静态近似法得到,逡逑E,V邋—述松费]逦(1-3)逡逑这里,CC表示纳米球的极化率,和£分别是单位矢量。E。是入射电磁波的电逡逑场,r是纳米球的半径。上式第二项是感应电场,其强度沿着垂直球面向外呈指逡逑数下降,图1.2中的感应电场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物理现象。逡逑11逡逑图1.2真空中半径为30邋nm的银纳米球在波长为369邋nm处的电场近场分布。[摘自J.邋Phys.逡逑Chem.邋B邋107

示意图,等离激元,金属纳米,原子核


图1.1金属纳米球中的等离激元振荡示意图,在入射光场驱动下,电于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逡逑移动并且来回振荡。[摘自邋J.邋Phys.邋Chem.邋B邋107,邋668-677邋(2003)]逡逑如图1.2,以金属(这里选银)纳米球为例,局域等离激元共振纳米球的外逡逑部近场分布可由准静态近似法得到,逡逑E,V邋—述松费]逦(1-3)逡逑这里,,CC表示纳米球的极化率,和£分别是单位矢量。E。是入射电磁波的电逡逑场,r是纳米球的半径。上式第二项是感应电场,其强度沿着垂直球面向外呈指逡逑数下降,图1.2中的感应电场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物理现象。逡逑11逡逑图1.2真空中半径为30邋nm的银纳米球在波长为369邋nm处的电场近场分布。[摘自J.邋Phys.逡逑Chem.邋B邋107,邋668-677邋(2003)]逡逑传输表面等离激元是光沿着平的金属表面传播,但是同样因为损耗而逐渐减逡逑弱。这种减弱取决于共振波长处金属的介电常数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湛,郑家骠,王文澄,章志鸣;表面等离子激元波的光学二次谐波效应及应用 Ⅰ.长程等离子激元波的二次谐波效应[J];光学学报;1985年11期

2 赵静;赵丽明;;透射共振对二次谐波产生的增强[J];光子学报;2011年01期

3 李桢,王素莲,徐国定;周期极化的LiNbO_3中二次谐波的产生与偏振控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潘忠汉,崔益本;掺镁LiNbO_3的二次谐波实验[J];激光杂志;1987年06期

5 高卫,张纪岳;二次谐波系统在浑沌态下的高阶矩统计行为[J];光子学报;1997年06期

6 汤宇晖,韩申生,张长学,吴衍青,程静,钟方川,朱瑜哲,徐至展;飞秒强激光与欠稠密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二次谐波辐射[J];光学学报;2002年07期

7 韩凯,徐绍林,蒲大椿,封鸿渊,蔡永鑫,谢任葵,杨章俊;腔内全耦合出净二次谐波的激光器[J];科学通报;1979年02期

8 徐至展,张伟清,赵世诚;激光等离子体二次谐波发射的时间分辨特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4年08期

9 顺迎;;单向二次谐波输出[J];激光与红外;1980年09期

10 李志良;冯进军;王峨锋;刘本田;;3mm二次谐波回旋振荡管设计与数值模拟[J];微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晓敏;韩庆邦;黄建伟;吴宁;;含泥沙的流体中二次谐波的频谱特性[A];2017年西安-上海声学学会第五届声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马青玉;马勇;宋立勇;龚秀芬;章东;;反向脉冲二次谐波增强研究[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恩果;邱怡申;马廷宝;;鼠尾组织的二次谐波信号强度变化的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龚海涛;龙芳;;定频旋转式压缩机二次谐波分析与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6年

5 张燕珍;徐至展;何兴发;;激光等离子体在垂直入射方向上发射的二次谐波的空间结构[A];第五届全国基础光学学术报告会和交叉科学中的光学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6 王成;汤宇晖;吴衍青;张长学;李向东;韩申生;徐至展;;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参量不稳定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杨金生;陈庆有;张晋林;;宽带行波管中线路色散对二次谐波的抑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1年

8 龚跃球;刘斯维;李旭军;赵修建;;极化方式对硫系玻璃二次谐波的影响机理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第三届全国特种玻璃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汤跃文;;浅谈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10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李淑红;;“推-拉”型偶氮分子LB膜的二次谐波产生[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贵明;复合纳米天线中光的多极共振及增强二次谐波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丁思静;半导体量子点与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响应及其相互作用[D];武汉大学;2016年

3 邓新军;非线性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间质纤维化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锐;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中的高精度气体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项延训;高温构件早期损伤的非线性超声导波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董宁宁;介电晶体光波导和纳米颗粒中的微荧光及非线性效应[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正帆;基于光纤束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显微内窥成像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韩一波;半导体低维体系中的光学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和自旋动力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陈涛;2.4GHz~2.7GHz高效率、高功率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正飞;二次谐波显微成像及其在前列腺组织中的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纪红;应力诱导的硅表面二次谐波的产生[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雪;有机单分子薄膜以及粉末样品二次谐波特性的测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苏雯;基于飞秒激光二次谐波产生技术探测硅表面双轴应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睿;3mm波段二次谐波渐变复合腔回旋管注-波互作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李建宇;光学二次谐波混沌控制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7 范志超;垂直外场中反铁磁三明治结构的二次谐波效应[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靖;基于PPMgLN晶体高功率二次谐波产生中抑制现象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高欣华;反铁磁三明治结构的二次谐波生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艳;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仿真与识别励磁涌流新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6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96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