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牙和5G信号的D2D协同定位技术研究
【图文】:
该技术对于提高定位性能主要有以下两点好处:首先,大量的附加连接外的信号观测量,可以利用这些额外观测量来确定移动终端之间的伪距通信功能的实现本质上就是相互接收周围终端的信号。D2D通信的信号,特别是同步和信道估计单元,也可以用于进行信号传播时延估计。D2今天的移动蜂窝系统提供了网状网络结构,而不是星形结构。对于一个络,假设此时终端数量为N,D2D连接的数量为N(N-1)。因此,当处知的移动终端数量线性增长时,D2D连接数量将平方式增长,D2D链于诸如低信噪比、非视距、严重多径以及坏几何等不利传播条件下的链够的观测冗余量,甚至可以估计诸如非视距偏差项的额外未知因素。其次端间额外的D2D通信连接可以用来在协同定位时直接交换定位信息,用物理层的信息交换可用来加速局部决策。此外,诸如移动终端间的位(包括位置估计的不确定性)或者邻居节点自身的移动信息等高层信息也进行信息交换,这些信息对于提高移动终端位置估计过程的收敛时间具义。逡逑
因此,移动终端之间无法相互直接观察其发射信号(在时分双工(Time逡逑Division邋Duplex,邋TDD)传输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共用一个频段,相互信号观逡逑测是内在可能的)。如图1-2,邋D2D作为5G中一项大规模使用的技术,将在室逡逑内定位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协同定位可以提高终端在复杂室内环境下视距定位逡逑节点不足时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在节点稀疏和功率有限网络中较非协同定位具逡逑有性能优势。协同定位算法是针对于网状网络结构所提出的一种用以估计传感器逡逑位置的定位算法。协同定位要求在移动终端之间可以直接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接逡逑收。这种直接的信号交换在一方面能够确定终端间的距离,在另一方面可以用于逡逑直接进行协同定位算法相关信息的交换。因此,可以使用基于D2D的协同定位逡逑算法来增加观测量从而达到提高视距节点数量的要求t29]。逡逑1逡逑j逡逑BSi逡逑、、、、J|邋MT2逡逑MTi逦\逦BS3逡逑T邋^邋Q卜,逡逑!!逡逑j邋I逡逑j邋BS2逡逑/、如A逡逑图1-2协同定位示意图逡逑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会超;;多场景下的非视距微波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2年06期
2 贺远华;黎洪生;;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非视距定位方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5期
3 张婷婷;刘剑飞;刘佳宇;李景春;;非视距微波监测站覆盖区域定量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8年10期
4 谢明海;俞永军;陆才良;;一种非视距传播的变电站调试通道解决方案[J];中国新通信;2016年01期
5 田子建;王宝宝;张向阳;;一种基于非视距鉴别加权拟合的矿井超宽带定位方法[J];煤炭学报;2013年03期
6 刘润彬;李霁野;;新型紫外光非视距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1年01期
7 毛科技;邬锦彬;金洪波;苗春雨;夏明;陈庆章;;面向非视距环境的室内定位算法[J];电子学报;2016年05期
8 孟庆民;;无线传感网络节点非视距定位方法的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21期
9 汪俊良;罗挺;刘洪娟;陈俊;;紫外光非视距通信大气信道模拟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6期
10 王意锋;季中恒;葛宝忠;;联合卡尔曼法消除无线定位中的非视距误差[J];电子技术应用;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朝;昂志敏;;一种新的降低非视距误差影响的无线定位算法[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许光斌;范展宏;;5G超密集组网技术及规划[A];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7)论文集[C];2017年
3 陆希贤;全绍辉;;短程视距与非视距微波通信区模拟平台设计[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孙庆;;紫外光通信在未来战场中的应用[A];2007年中国青年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罗积军;侯素霞;徐军;张清华;;区域保密紫外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何友全;王力军;;一种基于间距加权的非视距抑制算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刘素维;刘晓勇;刘云;李英丹;李周;;UWB信号传输在行业环境中的分簇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万学元;曹磊;胡乐明;;802.16系列技术介绍以及和3G的比较[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业何敏;郑加柱;宋玉兵;;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综述[A];2017年度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GPS、 大地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JSCORS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伟强 郑方超;联通非视距无线接入试验通过鉴定[N];人民邮电;2005年
2 ;无线非视距传输[N];网络世界;2003年
3 李;奥维通5.8GHz OFDM无线网桥 传输非视距[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WiMAX的应用分析[N];人民邮电;2005年
5 税敏;固定WiMAX 另一种接入方式[N];网络世界;2007年
6 刘贵增 王琦;走进信息化的新时代[N];人民武警;2008年
7 张九陆 张智建;航天航通(北京)宽带科技有限公司:求真务实创新致用[N];通信产业报;2005年
8 一言;WiMAX先行者称商用失败[N];科技日报;2008年
9 ;WiMAX标准的特点[N];人民邮电;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康嘉林;C-V2X:奔向5G车联网[N];通信产业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楠;无线传感器网络非视距定位与覆盖空洞修复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2 刘林;非视距环境下的无线定位算法及其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吴仕勋;减小非视距影响的无线定位算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岩;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均衡路由及非视距移动节点定位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罗畅;非视距光通信信号处理研究与基带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6 刘德亮;室内环境下无线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程文波;约束条件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罗鹏飞;短距离无线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贺远华;无线传感器网络非视距定位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宴龙;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华帅;基于蓝牙和5G信号的D2D协同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王冠楚;散射多用户通信及接入层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李溯南;无线通信中非视距误差检测与抑制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4 张同丽;非视距环境下超宽带定位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5 裴曙阳;基于AOA和PDOA的无源UHF RFID室内定位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蒋荣;城市峡谷环境下车辆融合定位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7 闫小涵;基于信号特征地图的差分非视距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施智勇;一种基于测距的无线传感网络的高精度定位改进算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9 张圣金;基于到达时间的稳健非视距定位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10 周德军;混合距离和角度测量的非视距识别和非视距减弱算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8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08551.html